• 44阅读
  • 0回复

《中国人口迁移》评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2
第5版()
专栏:书评

《中国人口迁移》评介
苏星
在经济学领域里,有许多专题,亟待研究和探索。人口迁移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田方、林发棠等同志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编了四本书,即《中国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中国人口迁移》、《中国移民史略》、《国外人口迁移》,已经先后付梓,对于研究这一问题,作了开拓性的尝试。
这四本书,我只读了《中国人口迁移》,它属于点睛之作。全书收辑了二十九篇文章,其中有二十篇是专家们的新作;共分七章,包括概论,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和边疆地区的开拓,人口迁移中的自流人口问题,人口迁移中的水库移民问题,经济特区与沿海省市的人口迁移,建国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此书虽然不是一本系统的学术著作,但它集结了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
人口迁移问题,既是社会学的问题,又是经济学的问题。它不仅同解决人口问题有关,而且直接涉及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城乡经济结构变化、祖国边疆的开发和建设等一系列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无论从实现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来看,还是从经济体制改革来看,都应当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
古代的事姑且不说,近代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发展总是同人口迁移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历史的伟大进步。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相当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建国以来,我国省、区际的劳动力迁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国家有组织地抽调各种人员支援内地和边疆建设,并组织农村移民;一是农村劳动力的自发流动。三十多年来迁移数量约为二千五百万至三千万人。迁出主要是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鲁、豫、苏、皖、四川盆地,另外还有京、沪、津、冀、湘。移入区主要是北三区(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区。总的看基本是自东向西、自南向北进行。”(《中国人口迁移》第49页,以下只注此书页码)除了省、区际的人口迁移,还有省、区内的人口迁移,两者加在一起,要远远超过三千万人了。
对人口迁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书中列举实例,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加速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建设。黑龙江省“北大荒”的开垦,大庆油田的开发和建设,新疆大规模农林牧场的建立和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都主要是靠有计划的人口迁移来实现的。
第二,建立了一批新的城市。象甘肃的金昌市,青海的格尔木,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十万,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内地。
第三,改善了人口分布的不合理状况。黑龙江省的人口密度已从1951年的15人/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69人/平方公里(其中迁移人口占三分之一左右)。山东省三十多年来净迁出人口达四百万人,缓和了该省人多地少的矛盾。
第四,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上海等大城市科学技术人员支援边疆内地,解放军指战员复员转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仅对移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把科学技术和文化带到了这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书中专门分析了人口迁移对深圳特区建设所作的贡献。
此外,书中对水库移民和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在经济建设和商品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进行了全面分析。
三十多年来,人口迁移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主要教训是缺乏统一规划,城市人口大出大进,给城市经济建设造成了许多困难。书中从这方面所作的总结,对今后的工作还会有帮助。
随着城乡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布局的日趋合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人口迁移是不可避免的。书中对此提出了若干建议:如从东南向西北有组织地输送人才;适当恢复部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实行有组织的轮换支边制;鼓励自流迁移,并因势利导,加强管理;采取各种政治、经济措施鼓励知识青年和各类人员到边疆省区落户等;同时认为“进行劳动力迁移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不可操之过急,被迁入区必须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有可能吸收成批劳动力,并且迁入量必须与工农业发展速度相适应,不致引起比例失调,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民族关系”。(第50页)这些建议和意见,很值得有关方面重视。
《中国人口迁移》一书内容比较扎实。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够吸引更多的专家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