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为流入本地的劳力创造成才条件 宝安成为“技术培训中心” 大部分企业骨干是来自外乡的农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3
第2版()
专栏:

为流入本地的劳力创造成才条件
宝安成为“技术培训中心”
大部分企业骨干是来自外乡的农民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黄扬略、李建扬报道:被人喻为“技术培训中心”的广东省宝安县,十七万外地劳力近几年有如涓涓细流汇聚而来,在这里学技术,练本领,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的新的产业大军。
记者在宝安县布吉织造厂见到:赵露珍放下电话听筒,随手拿过文书送来的一叠叠文件、资料,熟练地披阅起来。三年前,她离开家乡新丰县山区,到这儿找活干时,还是一位年仅十九岁的姑娘。如今,她当了厂长,指挥着一千四百名职工。
宝安县现有的二十四万劳力中,十七万来自广东的一些贫困山区以及人多地少的潮汕平原。布吉区本身劳动力不足五千,从外乡进来务农做工的却有三万多人。这个区十四家工厂共有各级管理人员三百五十二名,其中三百三十名象赵露珍一样,是近几年“流”到这里的外乡人。
紧靠深圳面临港澳的宝安县,对外来料加工业和对内联合企业正在大发展。农村目前已有一半劳力进入工厂,但仍然人手紧张。工业不能充分发展,有些农田也开始撂荒,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迫使宝安县对外地敞开了大门。县政府明确提出:“人不分内外,同是企业主人,以能者为师。”他们无论对本地人或外地人都一视同仁,一是认真培养,有些外乡人被选派去读各种自修大学;二是大胆提拔,对有能力者,不分内外一律委以重任。那些外乡人大都是年轻人,一般起先只会干些粗重活。经过一年半载,自己干上了精细活,便回老家介绍亲友来顶替自己的粗重活。过一段时间,原来顶替干粗重活的人又能干精细活了,再回去带人来顶替自己。通过这样反复递补,外地农村来宝安做工种地的人越来越多,懂技术、干精活的人也越来越多,宝安县就成了一个公认的“技术培训中心”。
来宝安的外乡人越来越活跃,宝安经济也越来越活跃。据布吉区的同志说:到他们这个区做工的外乡人每月从邮局汇回家乡的现款就有一百万元。外乡人平均每人每年为国家创汇六千港元,还为布吉区留下八百元利润。记者问赵露珍:“现在如果有人投资,让你回家乡办一个同样的织造厂,你敢不敢干?”她不加思索地回答说:“敢!不过得让我将一批熟练工带回去。”她的老家已有约一百位姑娘到这个厂做工,目前大都成了熟练工人。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