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土地的潜力——来自衡水地区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3
第2版()
专栏:

土地的潜力
——来自衡水地区的报告
新华社记者 任贤良 包月阳
重新认识脚下的土地
衡水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黑龙港流域,辖一市十县,总面积一千三百万亩,人均耕地二点六亩,有着发展农业的广阔潜力。但丰富的土地资源到底如何利用?土地承包到户前,这里曾是“全部粮田,全部种小麦、高粱”,用粮食挤掉了棉花和油料等各种经济作物。土地承包到户后,又出现了重视多种经营、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
究竟怎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衡水实际、后劲充实的农业发展道路?
1983年,衡水地委、行署在全区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大讨论,并请国家和省里的有关专家进行论证。人们这才认识到,衡水以往农业发展的失误,就在于既没看到自己的优势:人均耕地高于全省,更高于全国;也没能看到自己的劣势:土质瘠薄、水源不足。今后只要注意扬长避短,按照生物共生、物质循环和环境适应的生态农业原理,集中全区约三百万亩土肥水足的好地保证粮食稳产高产,用约三百万亩盐碱薄地种植抗旱耐碱的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其余三百万亩沙荒滩地发展林果牧草,情况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三年来,全区九百万亩耕地朝着上述的“三三制”布局调整,已经收到明显的效果。1985年,在压缩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将抗旱耐碱的棉花,扩种到二百二十万亩,仅此一项,全区农业总产值就增加近四亿元,而粮食总产也由八十多万吨增加到一百三十多万吨,林果业和畜牧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沉寂多年的土地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养猪肥田到养兔致富
随着“三三制”的实行,畜牧业也要相应地变以粮饲牲畜为主为草饲牲畜为主。衡水地区的领导曾算了这样一笔账:盐碱干旱瘠薄地,种粮一亩只收五六十公斤,改种牧草一亩一年能卖一、二百块钱。如用牧草养牛、养羊、养兔,收益就更大、更快。如果花四、五元买一对小兔,一年就能繁殖四十多只仔兔,少说也收入二百五六十元。全区要是能在“七五”期间种草四十万亩,养兔八百万只,一年农民就能增收三千万元。而养一头一百公斤的肉猪,一年要消耗近五百公斤粮食。全区如果把现有七十万头存栏数翻一番,就要多耗粮三亿多公斤,结果会造成人畜争粮,使刚调整的产业结构重新陷入“以粮为纲”的恶性循环。因此,衡水地委、行署改变一提畜牧就抓养猪的传统观念,决定在稳定猪、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兔,并拨出专款一定三年保价收购。
从养猪肥田到养兔致富,反映了农民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跳跃。几个月中,全地区的兔子就由年初的二十三万只,猛增到9月底的九十五万只。一首新的民谣随着养兔业的发展而流传开来:“一对兔、酱油醋;十对兔,小康户;百对兔,万元户。”
增强腾飞的内动力
无论是种植业的结构调整,还是畜牧业的战略转变,如果没有加工业的促进,是很难有质的飞跃的,饶阳县的实践是很好的说明。
饶阳县素有衡水地区粮仓之称。过去,饶阳人很为低水平的温饱而自豪。但是近年来饶阳人反而愁上心头:粮棉卖不出去,大量积压,价格下跌;而自己又消化不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受到挫伤。从1984年开始,饶阳县委、县政府根据本地资源和外界市场的需求,先后在全县建起了以粮食、棉花、林果、油料、秸秆加工为骨干的五大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强大的商品优势。同时,由于在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中注意了系列化生产、深层次加工和综合配套利用,从而摆脱了“产值低、利润小”的困扰,愈办愈兴旺。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利润率高达27.8%,少数企业高达50%以上。
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强了饶阳农业腾飞的内动力。全县农业生产商品率由30%迅速提高到60%以上,农业总产值相应提高二点五倍,仅去年一年全县农民平均每人就从农副产品加工中多得收入一百三十四元。
饶阳的经验拓宽了衡水人的思路,为在衡水这样一个既无矿产资源,又远离大中城市的典型农业区,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以工兴农”之路。衡水地委、行署从1985年起,已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列为全区经济腾飞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采用税收、信贷等优惠措施重点扶持,立足本地资源的建筑、建材、食品、饲料等行业乡镇企业发展,使全区农副产品加工业突破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收到了一举两得的功效。
种植——养殖——加工,这一良性循环的链条,虽然刚刚结成,但它已给贫瘠的衡水大地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使全区近两年的经济发展以高于全省的速度迅猛向前。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