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越剧的新突破——从《第十二夜》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3
第8版()
专栏:

越剧的新突破
——从《第十二夜》谈起
刘厚生
越剧是个胆子很大的剧种。她出身于浙东民间小歌班,三四十年代进入上海,在生存竞争的过程中,在艺术形式和方法上向话剧、电影、昆剧、京剧、绍剧等方面广征博引,在题材上无论是古代民间故事戏、还是宫廷袍带戏、外国戏、现代西装旗袍戏等等,无所不演。对于民间小戏来说,这当然是一种进步。只是在当时环境中,她无法不沾染上相当浓厚的小市民趣味。
解放以后,越剧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天下。为了追求真正的艺术价值,克服自己身上的小市民气息,她在艺术实践上不能不更谨慎、更严肃。那种到处伸手“拿来”的性格不能不有所收敛。从历史发展上说,这更是进步,是自觉地走向正途的进步。
又是二三十年过去了,现在越剧需要新的突破。没有新的突破,仅仅依靠守成,路子将越走越窄。而这种新的突破同时必须是提高。就我视野所及,我以为上海越剧院最近演出的外国古装戏《第十二夜》(周水荷据莎士比亚原著改编)就是这样一种成功的提高和突破。
看越剧《第十二夜》,夸张些说,你几乎会觉得莎士比亚就是为越剧写的这出戏。改编者有眼力,有笔力,繁简得当,唱白流畅,不失莎剧原意,“越剧味”又很浓。导演胡伟民是文武话(剧)戏(曲)不挡的名家,把整个戏排得清灵纯净,雅俗共赏。舞台美术用深黑幕衬底,正好把舞台演出前区衬托出来,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深邃感。布景用一些白条框架,似虚似实,风格谐调。灯光设计水平很高,色调、亮度和气氛都很恰当、优美。整个舞台上的节奏发展、调度铺排都给人以明朗清新的愉快的感觉。这对于体现剧作的思想主题,表现故事的时代感,显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十分贴切。
当然,最令人感到舒畅的是这一台光彩夺目的中青年演员。我感到,他们的表演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男女合演的成熟。五十年代,越剧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开始试行男女合演,这是越剧的一次大的突破。但早期的男演员常常是一出台就会受到习惯于女演男的观众的讪笑,甚是难堪。这一代男演员象史济华(演大管家)、刘觉等历尽艰辛,终于巩固了阵地;现在又一代新的男演员也已成熟了,象赵志刚和《第十二夜》中的许杰、张承好等,在表演上都已克服了那种男演员要学女演员演男角色的不正常现象。他们都是在认真地创造角色,而且已经得到了观众的承认和欢迎。这是极为可喜的新气象。
第二个特点是这一台男女演员(大多数都是青年)在舞台上都显示了一种充沛的艺术自信心。这是十分宝贵的艺术气质。一般说来,青年演员演古典作品时往往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心虚胆怯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是艺术创造的大敌。因为它极易导致表演上的紧张、夸张,或使表演停留在对前辈名家的外形模仿上。演员在舞台上必须有坚强的自信心:一方面自信“我就是我”——不是某一老师、前辈的影子;另一方面自信“我就是我所演的角色”——不是角色以外的任何人。自信只是表演创造的基础。在《第十二夜》中,几乎所有的中青年演员,特别象演薇奥拉的孙智君等等,都有着相当坚实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例如史济华演的大管家在性格的掌握上就很有分寸,夸张适度而不过火。这样就使观众感受得到表演上的真实感和充实感,从而获得艺术欣赏的满足。
越剧《第十二夜》可能是一次重要的突破。但还不能说成是整个剧种的突破。这方面还需要我们作更大的努力。
由此我也联想到其他剧种。每个剧种在积累了一定时期的实践经验之后,都会发现自己有某些需要突破也可以突破之处。不去突破它,原地兜圈子,剧种将会走向僵化、衰落。突破了,进一步又巩固了,剧种就会迈进一大步甚至形成一个新的时期。目前象京剧,显然处于一种需要有所突破的状态。实现某种突破,要有群众运动——或者说要有群众自觉的要求;同时,还必须要有革新家,在艺术上有较高能力和成就的革新家来带头闯路。《第十二夜》如果没有胡伟民这样充满革新精神和艺术想象力、表现力,并大胆地付诸艺术实践的优秀导演,那是不可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