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开放政策激励人们提高文化技术素质 厦门职工教育出现竞争局面 百分之三十八的职工白天进工厂晚上上夜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4
第1版()
专栏:

开放政策激励人们提高文化技术素质
厦门职工教育出现竞争局面
百分之三十八的职工白天进工厂晚上上夜校
本报讯 记者洪天国报道:每天夜幕降临,厦门市区几条主要交通干道上,在短暂的平静之后,成千上万辆自行车再次穿梭如流。平均每天晚上有一万七千名职工,如同晨光中匆匆忙忙上学的中小学生一样,纷纷奔向五十几所职工业余学校学习。白天进工厂,晚上上夜校,已成为厦门广大青壮年职工新的生活方式。据统计,全市参加各种学习的职工达七万余人,占职工总数的38%以上。
政策更加开放的结果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引进项目增多了。“在特区办企业,不抓职工技术素质的提高,就要倒闭。”这是市领导和企业家们的一致认识。职工们心中也明白,不赶快提高技术水平,晋级和提拔的机会都不可能落在自己头上。开放政策好象一支指挥棒,把厦门人都引向以智取胜的道路。
区与区,公司与公司,工厂与工厂之间从职工教育竞争入手去进行产品质量的竞争。开元区最早成立职教办。五名专职干部联系着一百三十多名兼职教师。他们自办中专,建立培训中心。在区内初步形成从业余初中到电视大学教学班以及各种技术专业班的综合教育网。近六千名职工接受各种技术训练。由于这个区职工技术素质较好,工业和商业一直保持良好上升势头。机械冶金工业公司所属二十二家工厂,厂厂办学,一万名职工有六千人入学。公司不仅拨出教育开办费和设立奖学金,而且挤出六十二万元兴建一栋教学大楼。职工夸公司领导把职工教育真当回事办!重视智力开发的结果,职工文化技术和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公司三年间总产值和利润均翻一番。杏林区煤渣砖厂在百家同行的激烈竞争中失利。厂长白仕德改弦易辙,投资七万元盖教学楼,全厂三十三岁以下职工都参加夜校学习。一年后工厂转轨顺利。白仕德以智取胜传为佳话。
为了保证职工学习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单位从实际出发制定各种学习制度和奖惩措施。七十几家“三资”企业将学历与工资挂钩,招工时明确规定,具有初中、高中和大专不同文化程度的,基本工资明显拉开档次。这种做法成了厦门经济特区职工教育发展的动力。
谁都可以办教育,厦门市政府的这条方针,为职工业余教育的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十四所业余中学中,教育系统只办十所,其它的是县区、工矿企业、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办的。随着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职工教育开始走社会化道路,彼此间竞争的焦点转向教学质量。
“厦门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较高,我愿意把海外的工厂搬过来。”当厦华电子有限公司的一位港方厂长对前去考察的中央领导说这句话时,陪同的厦门市领导感到欣慰。因为这是对厦门职工业余教育的肯定。但市长邹尔均对记者说,这仅仅是开始,我们对整个社会教育经费的投资还要大幅度增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