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甲骨还乡之愿——访旅日华侨欧阳可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4
第3版()
专栏:

甲骨还乡之愿
——访旅日华侨欧阳可亮
本报记者 蒋涵箴
日本埼玉县所泽市有一家国立残疾人更生医院,病室朝西的门窗正对着白雪皑皑的富士山。
每天清晨三时,富士山还笼罩在黑幕之下,一位因脑出血引起右半身偏瘫的残疾老人就已正襟危坐,用左手练写甲骨文,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季,也不开空调,边写边吟唱着。
这是旅居日本的老华侨欧阳可亮先生在为实现“甲骨还乡之愿”而磨练自己的意志,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在“享受甲骨文的乐趣”。
“甲骨文能治病长寿”
在北京辅仁大学校友会上,校友们都热烈鼓掌欢迎欧阳先生向大家说几句话。他的座位离讲台不过三步,但还需有人搀扶,才勉强挪动脚步,面向众人,开始讲话。
真不敢相信,如此行动艰难的老人,从日本飞回祖国来参加母校的聚会、到安阳去探讨甲骨文、到广州参加孙中山学术讨论会……他的儿子欧阳效光先生对记者说:“想到回国要干这么多事,老人精神格外好。”
欧阳可亮系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四十四代孙。三岁时就在启蒙老师、晚清文学家王国维指导下练写甲骨文。一九三九年,他进入辅仁大学历史系,后因参加爱国运动,被日伪逮捕。抗战初期曾在西北参加“抗日艺术队”。他一生入狱十三次(六次日伪狱、七次国民党狱)。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去台湾,后到日本任教。他在日本外务省教授中文二十多年,中曾根、大平正芳、田中角荣等政界领导人都是他的学生。退休后他为拓植大学教授,现在又被聘请为中国安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校长、安阳师专名誉教授。近三十年来,他以炽热的爱国之情,执著地探求祖国的历史和人类之源,业余时间将全部心血倾注于甲骨文的研究。
欧阳老先生说:因甲骨发现正当晚清国力最衰弱之时,况且埋藏时发生断片残缺,出土时又被愚人刮去字当刀伤药和安神剂用。有的又被私人和外国人收藏,少数心胸狭窄的学者和收藏家视同专利,不给人看。甲骨文可谓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无怪有些学者慨叹:“甲骨显世,可望补上商史资料之不足,但前途暗淡,常受挫折。”
1984年10月,他接到祖国河南安阳殷墟笔会召开会议的通知,喜出望外,告假出院,回国参加。说也奇怪,原本有脑出血后遗口舌障碍,五年没上过讲台的老人,到殷墟笔会上竟能口若悬河地在主席台前演讲半小时。欧阳老先生在校友会上逢人就说:“若是没有录音录像,真难叫东京的日本人相信甲骨文能治病长寿。”
“为此事即使作化缘和尚也可以”
1989年是甲骨文出土九十周年,将在安阳殷墟召开“中国与收藏国及研究国各大学研究所国际甲骨大会”,他正在忙于这个大会的筹备工作。
他说,甲骨文自1899年被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发现至今,学者书家研者众多。海内外共藏有殷墟出土的甲骨约十五万多片,遍布世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他想通过国际和平文化交流会议,将甲骨资料集中整理,拼凑还原。若能由国家出力保证,使“甲骨还乡之愿”实现,共同研究最初和最完整的文字所表现的文化,则不仅殷商古史文化可以研究出来,而且可上推夏禹少数陶文在夏墟之证实,对人类学也有贡献。
他的这一愿望通过《安阳日报》披露后,得到安阳人民的热情支持。为了迎接国际会议,要在洹水南、殷墟上即《史记》中记载楚霸王会见秦章邯受降之处建造“安阳殷墟笔会会馆”,以接待各国甲骨收藏家、研究家。
欧阳老人年轻时长期受牢狱生活的折磨,身心遭受摧残,然而“甲骨回乡之愿”的理想点燃了他的生命之火。会馆需资七百万元人民币,为了帮助筹集建造会馆资金,他顽强地克服着残疾带来的痛苦,与日本的书画家一起投入字画、刻龟甲等的义卖活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也寄到安阳会馆筹备处,就连日本发给他的残疾人基金也全部用于研究祖国甲骨文。正如他自己所说:“为此事即使作化缘和尚,吃青菜豆腐、淡饭白粥,也可以。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七旬残生,愿实现这点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