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李远哲同中国留学生聚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4
第6版()
专栏:瑞典通讯

李远哲同中国留学生聚会
本报记者 顾耀铭
12日晚,中国驻瑞典大使官邸内不住地传出一阵阵欢笑声。三十多名在斯德哥尔摩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的代表正在同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李远哲教授及其家属欢聚一堂。
早在一个月前,当这里的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听到李教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四位荣膺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时,都感到自豪和欢欣鼓舞,也非常希望在他来斯德哥尔摩参加授奖仪式时,能有机会见到他。
当中国驻瑞典大使吴家淦向李教授转达中国留学生的这一愿望时,他不顾时差和连日来繁忙的活动和疲劳,欣然同意。
一见面,李教授就兴奋地说:“我没有想到在这里有这么多中国留学生,我很高兴能同大家见面。”
当谈到他所获得的诺贝尔奖时,李教授说:“我认为重要的是让社会通过科学家被授奖了解科学家所从事的事业和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他说:“科学研究已经成为社会活动很重要的部分。科研工作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由一些科学家做群体的研究工作,而作出的贡献也是分属于大家的。我们在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这并不是我们三个人的,而是几百名、几千名科学家作出的贡献。”
同学们都希望听听李教授对目前中国科研体制和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看法,向他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认为国内科研工作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高等院校教育与科研的关系应当怎样处理?”“你对专业人才走上行政领导岗位是怎么看的?”“你认为中国留学生的主要弱点是什么?”……
李教授很有兴趣地一一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尽管大家再三劝他坐下,他还是一直坚持站着讲。他的谈话诚恳、坦率,使同学们听了感到十分亲切。客厅内的气氛非常活跃。
李远哲教授说,中国的科研工作从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代会以来,在很多方面有了改进,但是在基础科学方面不是很理想。中国在科学上要作更大投资,不能认为现在先搞工业,待富裕后,再进行科研投资,这是违犯科学发展规律的。他举例说,基础科学就象郎平平时练球一样,没有平时刻苦练球,不可能在比赛时把球扣好。在这个问题上,要有长远眼光。
他谈到“科学为生产服务”这个口号本身没有错,但是过分强调了,认为做科研工作的人需要马上参加生产工作,就不对了。中国目前的工业水平较低,如果不用科研带动工业,而片面强调大专院校要跟工业挂钩,就必然把学校的水平压低了才能跟工业挂钩。
他认为大专院校培养科学家,最主要的是经常使学生有科研题目去研究解决。如果大专院校的训练还只是知识的传授,那就不会训练出很好的科学家。应当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他认为,为了整个国家科学的发展,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应该准备参加国家行政领导工作。但是不要一当领导,就跟自己的学术脱节,三五年后马上就落伍。他主张专业人员跟行政管理人员最好能轮番担任。
教授在谈话中对我国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也提出了批评。他说,过去搞大锅饭不对,现在小摊子分开来干,都想为自己发表文章,各搞各的也不对。这样搞只能使步伐减慢。中国的物质条件比较缺乏,要赶上西方国家,一定要在物质使用上提高效益。
李教授勉励同学们要刻苦学习,回去后很好地为国家出力。他说:“不能把西方研究的方法照搬到中国,还是要走自己的路。我希望你们回去后好好想一想中国这么大国家在科学研究上应当怎样走出自己的路子来。我想这是你们应该承担的义务。”
谈话结束时,同学们纷纷请李教授签字、合影留念。这次聚会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散会后,在回去的路上大家情不自禁地展开了讨论,对李教授提出的观点各自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