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天无绝人之路”——贝宁国家植物油公司参观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4
第6版()
专栏:

“天无绝人之路”
——贝宁国家植物油公司参观记
本报记者 保育钧
四季常青的贝宁人民共和国境内,到处是高大挺拔的油棕榈树。在那羽状树叶组成的墨绿色巨伞下,挂满了拳头大小的油棕果,十分惹人注目。油棕榈是贝宁的主要经济作物,全国一百五十万公顷已耕地中,油棕榈种植面积占六十万公顷,成熟的果子出油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五。贝宁全国百分之八十的收入来自油棕榈,因此,贝宁素有“油棕之国”的称号。
然而,得天独厚的贝宁油棕这几年命运不佳。油棕榨出的棕榈油作为初级产品出口,价格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连年下降,一九八五年跌到每吨十二万西非法郎,连生产成本都不够。这种局面不改变,工厂无利可图,生产难以维持,农民也不愿种植油棕榈,“油棕之国”将失掉传统的经济支柱。严峻的形势迫使贝宁不得不搞棕榈油的精加工,变出口初级产品为棕榈油制品。这方面,贝宁国家植物油公司作了成功的尝试,从困境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国家植物油公司设在贝宁最大的海港城市科托努。这家一千六百多职工的公司下属六个工厂,过去主要加工棕榈油,产品占全国出口额的百分之三十六。公司总经理由总统府财政监督巴拿贝·毕多佐先生兼任。他发现国际市场上棕榈油价格急剧下降的趋势后,果断地命令几家工厂改产肥皂,加工花生油、可可油和椰子油。后者主要在国内消费,而肥皂则大量出口。用棕榈油加工的肥皂黄澄澄,香喷喷,去污力强,很受国际市场欢迎。巴拿贝·毕多佐先生风趣地说:“现在,油棕榈树照样种植,棕榈油照样加工,产品照样出口,只不过变了个形式。这叫做天无绝人之路!”
植物油公司下属的几个厂,生产条件并不太好,机器设备多数是四十年代法国人留下的,噪音大,粉尘多,劳动强度大。带领我们参观的厂长介绍说,过去国营企业老是亏本。现在,公司把核算单位划小,自上而下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干得好,有奖励;干得不好,完不成任务得受罚,直至开除。贝宁人民革命党“二大”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独立的、繁荣的经济”目标,要求国营企业和国家机关彻底改变人浮于事的局面。因此,工厂要减少管理人员,一般不增加工人。不这样,企业没有竞争力就会被淘汰。
那么,机关、企业裁减下来的人员到哪里去呢?巴拿贝·毕多佐先生还是那句话:“天无绝人之路呀!国家鼓励他们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去,没有资金,可以向政府或企业贷款,五年为期,五年内可以用农产品偿还。”果然,在参观工厂的第二天,我们路过植物油公司所属的海威尔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在一片油棕榈树林中就看到十几名被城里精简下来的农业工人。问他们日子过得怎么样,他们乐呵呵地回答:“不比城里差。”(附图片)
图为国家植物油公司所属的海威尔农业生产合作社油棕场。
保育钧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