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马赛依风情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4
第7版()
专栏:

马赛依风情录
周国勇
“狮子跑得比我们快,我们比狮子跑得远。”这是东非马赛依人的民谚,形象而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一民族的特点。马赛依人常年累月在坦桑尼亚北部、肯尼亚南部的高原上游牧,逐水草而居。哪一座山岗不飘荡他们的壮歌?哪一条小道不留下他们的足迹?
马赛依人对驼牛十分崇拜,视作上苍恩赐之物,与之结下了生死依存的关系。他们的衣食住行,几乎哪一样都离不开驼牛。用牛皮制作的日用品就有一大串:帐篷、床褥、裙袍、盾牌……就是牛粪,不仅充当燃料,而且用来和土筑墙。至于食品,除了牛肉、牛奶外,还有一种风味饮料:血乳。从牛的静脉里抽出牛血,注入牛皮袋。然后加进一倍的鲜奶,用箭杆不停地搅拌,成为乳状粉红色液体。这种血乳是马赛依人的早餐,盛在牛角杯里痛饮。
风风雨雨的游牧生活,磨练了马赛依人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品格。凭借一支长矛,击毙猛狮,是马赛依人引以为荣的功夫。为了保卫牲口的安全,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于度外,是马赛依人的传统。一位在东非工作多年的法国医生,曾不止一次地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马赛依男孩,年仅八岁,在放羊时遇到豹子袭击,虽然年幼力弱,却临危不惧,奋力保护羊群。结果,从头到脚,伤痕累累。特别是胸口、腹部被豹爪撕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法国医生赶来抢救时,这孩子却神色自若,自豪地说:“我用棍子揍了豹子,保护了羊群。”
马赛依人历来重视培养儿童的勇敢、自尊和意志力。从五岁起,男孩就要担当放牧的任务。在少年时代,要进行为期五年的严格训练,包括长矛——马赛依人主要武器的投掷技巧,战斗队列的操练,还要学习野外生活知识,以及部落的历史,为人的道德等。
马赛依人有独特的生活习俗。为孩子举行命名仪式就别有情趣。婴孩满五个月后,做父母的就要郑重其事地邀请部落成员来家作客,集思广益给孩子起个最吉祥的名字。
这天,家长必须宰一头肥羊,精心烤制,款待宾客。但是要留下一只右羊腿,举行“断骨”仪式。神情肃穆的长老挥动利斧,劈开腿骨,取出骨髓,请女主人收下。这仪式的寓意是“骨肉”分离,孩子从此独立成名。此刻,蜂蜜酒传过来了,烤羊肉端上来了。宾主边吃边喝,为部落里又添了一个正式命名的孩子感到由衷的高兴。
马赛依人的种种特点和奇风异俗,激起了许多人类学家的浓厚兴趣。他们慕名而至,长期深入马赛依地区,实地考察研究,并试图对马赛依族的“根”进行追溯。他们认为:马赛依人和古埃及人相似,红土涂身,武士梳辫。他们和古犹太人又信守同一风俗:吃肉时戒喝牛奶,把自己视为上帝的宠儿。而从他们的由长老会组成的法庭,又反映出古罗马的风格……(附图片)
马赛依武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