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漫山琅琅读书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5
第3版()
专栏:

灵寿县漫山行政村位于晋冀交界的深山,前不久还有文盲庄。这里搞过“巡回教学”、“就近入学”,都因山壑阻隔而告吹。去年夏天,县里拨专款、派专人,搞起寄宿制试点,人们终于听到了——
漫山琅琅读书声
本报记者 杨振武
出河北灵寿县城,西行百余里,吉普车便钻进崇山峻岭之中。
当我到达漫山村小学时,学生们还在上课。这座小学校园不大,约四亩许,四个普普通通的教室,同平原农村新建的校舍相比,自然逊色多了;孩子们那琅琅的读书声,更与标准的普通话相距甚远。然而,当我听乡里同志的介绍后,感觉陡然起了变化。
漫山村地处晋冀两省交界处,环村皆山,方圆六十平方公里。十个自然村,最大的二十几户,最小的只有一户。这里,山高路险,土地贫瘠,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未解决。教育的落后状况,更是令人惊讶:寨倾庄四户人家,十五口人,祖祖辈辈就没有一个识字的。逢年过节,他们就用萝卜在红纸上扣上几个圆圈,贴在门上当对联。贫穷的山里人渴望富裕,更渴望娃娃们有书念!
对于这一点,灵寿县的领导并非麻木不仁。县教育局长老耿告诉记者:从六十年代起,他们就进行过多种尝试,曾选派优秀教师进深山“巡回教学”;七十年代,还搞过“就近入学”,但由于山壑阻隔,冬季大雪封山,夏季山洪暴发,都没有取得成功。
“想个什么法子,让山里的娃娃们都能有书念呢?”去年夏天,县委书记李九元三下漫山找答案。没多久,他提出了在小学为学生提供食宿的设想。县委、县政府决定先在漫山小学试点。考虑到这里尚未脱贫,县里决定投资五千元,为学校新打了围墙,整修了教室,添置了部分图书资料和文体器材。凡是住宿学生,县里每月补助生活费五元;县民政局还为每个住宿生做了一套新被褥,教育局支援了三十七块铺板。开学那天,孩子们翻山越岭,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入学率达到100%。寄宿制,为偏远山庄的娃娃们带来了福音。
把这么多的娃娃集中在一起,管理也是不容易的事。三十多名住宿生,好多人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有的还尿床。为这,学校的几位老师和管理人员可没少操心。特别是四位老师,白天给孩子们上一天课,晚上和孩子们睡在一起,惦着半夜里叫醒低年级学生起来小便。三十二岁的路化峰老师说:“大家都是当地人,对山里有感情,为了孩子们能念书,苦点累点也没啥。”我看了学生宿舍,一概大通铺、花床单,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给人以干净利索之感。午饭时,我问一个正在喝汤的小男孩:“想不想家?”他笑嘻嘻地回答:“不想!”“为什么?”“这里比家里还好。”看来,良好的后勤管理工作,也是这个寄宿制小学能够办好的重要原因。
县委书记李九元最近第四次到漫山。他详细询问学校的情况,并告诉大家:县委已经决定,明年在全县深山区推广漫山的经验。当他听说山上缺少煤油、晚上照明还有困难时,当即对乡里的同志说:“帮他们想点办法。他们条件艰苦,多关照着点。”
下午两点,当教室里再度响起琅琅读书声时,我们离开了漫山小学。山道弯弯,我陷入深深的思索:在全国,象漫山这样地处偏远、居住分散的山村,不知有多少?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如何普及,领导者应该怎样帮助他们,这恐怕是大有文章可作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