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虚名与实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5
第4版()
专栏:漫话

虚名与实祸
石角
俗话说:“图虚名,得实祸。”这个道理人们早就明白,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为什么有些党员干部说假话,虚报浮夸呢?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图虚名不一定就会给干部本人带来什么“实祸”,反而会带来“实惠”——被提拔。
“图虚名,得实惠”的事例,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里出现过,在“文革”中更屡见不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中央一再告诫党员干部,要说老实话,绝不能搞虚报浮夸。如今,“图虚名,得实惠”的事情,已不多见了。但不能说,讲假话、搞浮夸已经绝迹,已经捞不到实惠了。因此,辽宁省新金县县委书记巴殿璞,责成县纪委对全县弄虚作假、虚夸谎报情况进行调查,在干部中倡导求实精神,不能不说是明睿之举。
事情最根本的,还是“图虚名,得实祸”,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了的。巴殿璞的见解很对:少数干部图虚名,多数群众遭实祸。如果我们所有的党员干部,都能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事在眼前,都能思考一下,自己虚夸谎报会给老百姓带来什么?给党的事业带来什么?这样,他们就会真正明白“图虚名,得实祸”的道理。
当然,光明白这个道理还不能完全杜绝虚报浮夸。为了杜绝它,还要加强法纪,该给予党纪处分的,按党纪论处;该追究刑事责任者,绳之以法。这样,也就不会再出现“图虚名,得实惠”的怪事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