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第二次全国中青年财政理论讨论会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5
第5版()
专栏:

第二次全国中青年财政理论讨论会简介
不久前,由全国中青年财政理论研究会发起的第二次全国中青年财政理论讨论会在山东省淄博市举行。与会代表就当前的财政经济形势、财政体制改革、社会财力的综合运用、微观搞活的宏观对策等一系列改革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择要简介如下:
一、当前的财政经济形势及其对策 目前的经济形势如何?宏观上应采取什么对策?这是本次会议的热门话题。与会同志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去年下半年,为了解决经济“扩张过热”的问题而采取的财政金融“双紧”政策,抑制了经济的超高速增长,缓解了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双紧”政策在当时是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但与会代表在“双紧”政策的总体成效、当前的形势及其对策等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一部分同志指出,由于“收缩过冷”,“双紧”政策在平抑超高速、缓解供求紧张状况的同时,也导致了经济萎缩和波动。当前总的情况是经济增长速度偏低,总需求过于萎缩,其中投资需求尤显不足,从而导致了主要生产资料库存增加、流动资金大量投放与大量产品库存过多并存、规模效益下降、成本上升、财政收入相对下降等问题。因此,在宏观上应适当放松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另外一些同志则认为,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从总体上说是较为成功的。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中央基于控制偏紧的情况,适时适度地松动了总需求,从而既缓解了经济的紧张状态,又避免了经济增长的急剧滑坡,实现了“软着陆”。可以说,目前经济形势呈现了宽松的趋势。但这是相对于去年总需求远大于总供给、生产超高速增长、外汇储备急剧下降、物价指数上升过快而言的,并非意味着已根本缓解。现在,国民收入超分配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基建规模仍然过大。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同时又指出,今年的经济形势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不能忽视,这就是结构性需求不足。因此,目前除在总体上继续控制总需求之外,还应该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
二、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孰紧?孰松?抑或双紧?一部分同志指出,中央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已由五十年代的70%发展到目前的对半开,而在目前的财政支出中,中央财政支出比重约为60%—70%。这种状况使中央财政入不敷出,靠向地方借债和银行透支来平衡预算。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系中,中央财政起着主导作用,担负着宏观控制和调节的职能。而目前中央财政收入远不足以保证这种职能的发挥,因而应该适当集中财力,加强中央财政。
另外一些同志则指出,所谓中央财政连年赤字、地方财政相对宽裕的说法,要具体分析。地方财政节余并不意味着日子好过。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地方财政节余很难说是增收节支的结果,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财政不具备搞赤字的条件。同时,中央通过各种途径,已经把原属地方的一部分财力又拿了回去,如发行国库券,征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等。再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地方财政的职能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因而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从地方财政收入中再上调一部分给中央财政。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确实比较大,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不必要或不合理的支出,因而中央财政应该励精图治,开源节流,一定要根据量入为出的原则,把有限的财力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从根本上说,应该改革预算体制,制订预算法,预算一经人大通过,就不能轻易追加变更。
也有一部分同志认为,单纯从收支关系来看,目前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出现了“双紧”状态。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财政支出无度,中央和地方财政的事权和财权不相适应,各级财政预算约束软化。需要和可能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支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永远是无限的,而收入则总是有限的。说财政的松紧只能是指一定收入和必须的支出之间的松紧而言,如果支出无度,预算约束软化,财政怎么可能宽松呢?缓解“双紧”状态的根本出路在于进行财政体制的全面改革。基本内容是:科学地确定和划分各级财政的职能和职权,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财政的财权和财力来源,硬化预算约束,各级财政自求平衡。       (王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