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开放改革给广州带来了什么? 七年胜过二十八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6
第1版()
专栏:

开放改革给广州带来了什么?
七年胜过二十八年
本报记者 林里
开放、改革给广州带来了什么?
广州的上下左右,众口一词回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七年,胜过以往时期的二十八年。”又说:“七年当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是最近三年。”
事实: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
社会总产值,1985年比1978年增长一倍多。
工农业总产值,由八十六亿元增长到一百八十五亿元。
对外贸易,由一点九八亿美元上升到四点七亿美元。
社会商品零售额,由二十一点七五亿元上升到八十三点六亿元。
财政收入,由十三亿元上升到二十九点三二亿元。
与此同时,引进外资十四点八亿美元,用于广州建设的为四点三五亿美元。此外,收入来料加工的工缴费九点六亿美元,用于建设的一点九亿美元。外资、工缴费,加上广州的自有外汇,买得各种设备一万三千多台套,生产线二百一十六条。这些生产线,主要有:小型电子计算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电子表、洗衣机、集装箱和人造革等。这些先进的生产设备,改变了机器陈旧、技术落后的工业面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增加了大批新产品。象亚洲汽水厂,旧设备机台日产汽水八千瓶,新近引进来的生产线,每小时的机台生产量为两万瓶以上。七年前,广州年产啤酒一万吨,如今年产十三万吨。曾几何时,人们还为充斥市场的可口可乐而担心,深怕我国的饮料市场被外商夺去。现在,广州的饮料,既充分满足了广州,又大批大批地送到内地。啤酒、汽水,都进入了国际市场,成了国际饮料市场的一支劲旅。
解放初期,广州市区面积三十六平方公里。七年前为五十四平方公里。现为九十二平方公里。七年内,新建住宅两千多万平方米,使城市居民的住宅,由三点八二平方米,上升到五点五九平方米。基础设施、特别是高架桥、立体桥,对改善市内交通起了极大作用。市区以内的出租汽车,多达一万三千辆,长途电话通到国内九十九个城市。
七年前,广州职工的平均工资为七百一十元,现在是一千五百九十六元。银行存款1978年为五点九六亿元,今年达五十二亿元。十年前,广州也跟全国各大城市一样,商品奇缺,供不应求,出现了凭票供应,致使票证满天飞,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有一段时期,买冬瓜要医生证明,买猪脑要医院证明。今年9月,广州宣布,除了粮、油、煤以外,取消所有票证。广州生产的缝纫机、电冰箱、电风扇、洗衣机和自行车,自销以外,还供应内地,供应出口。
1982年,广州物价飞涨,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涨风过后,部分回跌,部分持平,总起来看,跟全国的平均增长幅度不相上下。个别商品,低于北京。
令人烦恼的青年待业,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广州招工要到农村去。珠江三角洲招工要到外省去。城市职工,“跳槽”现象日益增多。而且多为技术工人。看来,包办分配,确有弊端,势必调整。
城市经济改革虽然复杂,但是,只要下定决心,坚持开放,认真改革,三五年内,走出一条繁荣经济的康庄大道是完全可能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