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明理·顺气·鼓劲 北京治理服务“综合症”初见效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6
第2版()
专栏:

明理·顺气·鼓劲
北京治理服务“综合症”初见效果
本报讯 记者赵兴林述评:为期三个月的服务工作大讨论,对改进北京的商业、服务业工作,起了推动作用。
“首都意识”,是职工们在大讨论中提出来的。它的含义是:服务工作是一个“窗口”,而在首都“窗口”工作的职工,应自觉地把自己的言行与首都地位和国家声誉连在一起。“首都意识”反映了广大职工的心声,又在广大职工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在外宾面前我就是中国。”友谊商店张东讲了两件事:一天,有位外宾买完东西把钱扔给他,他打心眼里不高兴,于是,照样把找回的零钱扔过去。谁知这位外宾用生硬的中国话说:“你不好,在中国买东西不高兴,中国不好。”前不久,一位美国客人要买一把高级京胡,正巧店内无货。张东即与民族乐器厂联系。当外宾从这里买到京胡时高兴地说:“你们中国人待人最热情,以后我还要到中国来。”
外宾虽不知道售货员姓名,但是却把柜台服务态度的好坏,同国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售货员与顾客发生争执,有的售货员总想同顾客争个高低,所谓你不尊重我,我就不尊重你。这话听起来似乎没有错。可是北京饭店经理程清祥另有体会,他说:我们提倡不计较顾客态度,并不标志着服务工作低下;相反,是职业道德高尚的表现。
在服务工作大讨论中,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职工的物质利益。职工住房难、吃饭难、洗澡难、小孩入托难等等,不能不影响人的情绪,对此,全社会应理解,有关领导人更应理解。这次讨论中,职工呼声很高,对有关领导提出了尖锐批评。
这也是一个服务的问题,即领导要为职工服务。职工的批评,触动了领导,也激发了领导为职工服务的热情。市一商局拨款二百九十多万元,帮助所属单位兴建托儿所、室二十五个,翻建、新建职工食堂二十二个。西城区蔬菜公司为一百二十多家门店兴建了一批小淋浴室、婴幼儿哺乳室;石景山区政府拿出五十套住房,给优秀售货员解决住房难问题,等等。
据统计,在服务工作大讨论期间,北京市各区、局和公司,为职工办好事、做实事三万八千多件。其中尽管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兴建的服务设施有的简陋、狭小,但它体现出领导作风的转变,体现了领导关心职工疾苦之情。
在大讨论中,许多职工结合本单位、本系统的实际,提出了一些改革的设想和措施。海淀区实行租赁制后的二十多家理发馆,为了解决新形势下经理与职工的矛盾,发动职工讨论,最后决定成立由职工选举的民主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检查经理的工作,研究解决企业的重大问题。东城区京都理发馆实行租赁制后,根据职工的建议,在分配上实行“一店二制”,即老职工们实行定额管理,完成定额保工资、福利,超定额有奖;青年职工则实行计件工资,按金额收入提成等。这样,老职工、青年职工都比较满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