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张居正如是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6
第8版()
专栏:

张居正如是说
官伟勋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的大学士张居正说过这样一段话:“多年以来,督府等官,初莅地方,即例有条陈一疏,或漫言数事,或更置数官。”而且这种条陈文字颇下功夫,所谓“文藻竞工,览者每为所眩”,看得人们眼花缭乱。督府乍到一个地方没几天,就断言某某有才,某某可堪重任。张居正对此评论道:“其实临政之始,地方利病,岂尽周知?属官贤否,岂能洞察?”
张居正万历时曾“当国十年”,厉行改革,重用过戚继光,不愧是有着丰富的从政阅历的大政治家。
当然,有些领导人,经过基层以及各个阶梯的锻炼,加上他个人的其他条件,例如好学、天资、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等等,在大脑里储备了大量的有价值的,过去的、现在的,中国的、外国的,当地的、外地的,成功的、失败的,顺利的、曲折的,种种见闻,一看到一听到某一情况,能立即调动自己的储备进行鉴别、对比、分析、推论,因而象电子计算机般敏捷准确地做出判断与处置方案,这种现象是有的。但是,一、远不是每个领导者都具备这样的素质;二、即使具备这样的素质,其所熟悉的领域对于大千世界来说也是极其有限的。
然而遗憾的是,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却形成一种观念,似乎一旦身为领导,就可以对所领导范围内的一切方面的一切问题“作指示”。不管是不是他所熟悉的问题,都要“作指示”,而且几乎成了终极真理。在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信仰唯物主义的社会里,却常常对领导人采取这样一种反科学的唯心主义态度,是很可悲的!
遍知人之所知,遍能人之所能的领导者是从来不存在的。一个领导者是否高明,不在于他本身是不是各方面的专家,而在于他是否知道各方面的真正专家是谁,并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最有资格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本单位或本地区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的,应是这个单位或地区的领导,而不是别人。如果他不称职可以调整撤换,但不要象马歇尔说过的那样,派些人去“干扰他,折磨他”(见于艾森豪威尔《远征欧陆》)。动不动就搞“庞大兵团”下基层的办法是很不可取的,徒增麻烦、增加开支,不过多糟塌老百姓的一些鸡和蛋罢了。同时,这种“庞大兵团”战法也透露了:我们高级领导机关里的人是不是太多了?有些既缺乏实际经验而又急功求利,自信心甚强的人发号施令,使当地领导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左右为难;更容易形成瞎指挥。既有实践经验而又善于给人以帮助的人也有,但不多,而且机关里往往离不开这种人。
“将在专谋”。“天下之事,成于责任专一,而败于职守之分挠”。职守分挠,谁都负责,谁都不负责,是我国政治经济活动的一大弊端。
各级领导都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当“督府等官”只管自己必须管的,不再管那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那将是我们的领导体制比较成熟,也必然是更加朝气蓬勃、生龙活虎、具有高效率的时期。但愿我们的改革能达到这样的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