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谈钟灵的动物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6
第8版()
专栏:

谈钟灵的动物诗
张同吾
《钟灵动物诗画》即将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日前钟灵同志送来诗稿,使我有先睹之快。这本集子共收六十二幅画,天上飞禽、山间走兽、水中鱼虾、家养生畜,神形毕现,各具风韵。每幅画配之以诗,或妙笔点染,相映成趣;或生发联想,意在象外。诗的命意与构思是自由而活脱的,不是对画的诠释——一如动物园的形象化了的说明书;而是摆脱了对动物的功利价值的追寻,成为作者审美感觉与审美知觉的聚像,又表现着他的独特的审美经验与审美个性。他看到的骆驼有“稳健的脚步”,在茫茫瀚海之中“昂起无畏的头”,因此,在梦中也愿听到驼铃“那沉着美妙的节奏”。山魈的凶残和丑恶几乎让所有的人生厌,但钟灵“却有意外的发现”:它的脸上,以“鲜艳的红,/纯净的蓝,/棕色的条纹/组成对称的图案”。这种奇特的美,来于自然造化,引发他对大自然的奥秘进行想象与探寻。这些作品的构思,大多源于对人的思考,表现了钟灵的人生见解和新鲜的审美判断。
诚如诗人邵燕祥在该书序言中所说,钟灵“笔锋所向,兼及或主要是针对着六十家动物之外的另一种动物——人,自然不是全部人类,而是人间的某些劣根性,使人不成其为人的种种”。这话显然是尖锐的力透纸背之见。我以为在全部诗作中,《猫》、《狗》、《豹》、《蚊》、《蛇》、《袋鼠》、《喜鹊》等篇什,却带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并对于丑恶的灵魂和社会的流弊进行了揭示和鞭笞。《狗》的深刻之处在于他精当地把握住了人们认识上的误差:历来把狗视为“忠臣”,殊不知它“摇尾乞怜”,又会“仗势欺人”,这正“合乎做奴才的本分”。作者无意引导人们去思辨动物学的课题,而是意在拨正道德观念(也是是非观念)上的错位。而这种错位也正是当前某种社会意识的投影,应该使一些人汗颜,使一些人警醒。
至于“豹”的自白:“尽管我残忍与贪婪,/还是非常招人喜欢,/因为我的毛皮上,/缀满了金钱”。不只是对拜金主义市风的针砭,而且是有感于金钱对人的灵魂的侵蚀,揭示其诱惑性,在观念上同马克思、莎士比亚用笔戳穿血腥金钱的本质有着内在的潜连,诗的深刻性也在于此。
钟灵是位画家,非专攻于诗艺。绘画生涯四十余年,使他在对绘画艺术的探究中领悟了诗的艺术特质。有人把“意境”解释为“画境”,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真正进入画之境,灵妙地表现境中情的时候,便可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便是诗的诞生。钟灵动物诗中不少篇章让主客观统一于审美直觉,造成象外之象,所以颇有诗的意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