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攻坚难下攻愈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侧记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7
第2版()
专栏:

攻坚难下攻愈坚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侧记之二
本报记者 姚力文 刘允洲 陈健
春来生机勃发,又往往雪去雨来,乍暖还寒。以春天喻农村改革,意味着改革还在初始阶段,不乏矛盾,不乏摩擦,前路尚远。
“深入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它越是深入,越复杂,越艰难。”这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代表,带来的共同判断。改革在深入阶段遇到的大量新矛盾、新情况,把人们卷入深深的思索漩涡。
改革和各类“大战”
改革和放开,似乎是亲兄弟。尤其是以改革统派购制度为中心的农村第二步改革,往往被简化为“放开市场”这四个字。然而,使大家一度不解的是,从去年决定大多数农产品放开购销以来,许多农产品乍放又收,放而不活,地方封锁和部门垄断加剧,市场并不象人们预料的那样“一放就活”。
人们说起这样那样的“大战”——“羊毛大战”、“兔毛大战”、“粮食大战”、“柑桔大战”、“茶叶大战”……所谓“大战”,实为“贸易战”。交战各方,或发文件,或下指示,拦路的拦路,设卡的设卡,把许多地方的市场分割得七零八落。
北方一些代表,不免说起“羊毛大战”:这个“战争”经久不息,波及近十个省、区,产毛区禁止羊毛外销,使尽招数,恨不得把羊毛藏入铁库。南方一些代表讲到“茶叶大战”:有些省前年茶叶滞销,千方百计鼓励农民做茶叶生意,今年茶叶买卖好,又规定只许供销社独家经营。湖南一度封锁生猪南运,对广东实行壁垒政策;山西和河北一度设障置卡,切断石太公路“黑面面”(煤)交换“白面面”(粮食)的互惠贸易。在安徽,羊皮、烟叶、棉花等是我销你堵;在黑龙江,芦苇、甜菜、亚麻等是你霸我争。
就在会场的一次讨论中,当山东代表痛陈棉花外销受阻之苦时,浙江代表却笑嘻嘻地“供认”:“我们省为了反对你们倾销棉花,实行了地方保护主义,规定谁买山东棉花,就不给谁贷款。”山东代表听了只能苦笑。
各种大战之中,分布最广的是“粮食大战”。省对省,县对县,乡对乡,乡对县,县对省……交迭开战,相互封锁,此松彼紧,使粮食流通渠道时通时阻。更大的难点是,粮食统购放开后,粮食合同定购价比市场价低,国家供应售粮户的平价化肥、柴油少,统购实际上还没有取消,农民把合同订购叫做“派购通知”,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因而受到影响。能不能通过提高粮食的销价,使农民增加收入呢?目前也不行。种种因素,使粮价一时难以理顺。
放开购销,让市场逐步成为千百万农民生产的指挥者,“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种什么”——这是人们曾经作过的设想。可是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和许多紧俏农产品的封锁和垄断,却使农民的生产还要受这样那样“统”的号令摆布。新的市场机制在成长中遇到了阻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怎样看待这些问题?严峻的现实矛盾,使代表们的思索在这里聚焦。
为什么“放而不活”?
透过商品流通领域这些扑朔迷离的现象,人们渐渐发现,搞活流通不仅仅指把生意做活,说到底它还是向旧体制展开的挑战,是一场经济体制的变革。
何以有“羊毛大战”?简言之,如有些代表所说的,就是羊毛加工增值多,你江浙一带有纺织厂,我羊毛产区也有纺织厂,要让你把羊毛都收走,我的厂吃什么?这是利益之争。怎么办?封锁羊毛市场,不许外流,结果苦了牧民——羊毛再度“统”起来,就卖不出好价钱。
何以有“生猪大战”?也是利益之争。例如,湖南的猪大量被广州买走,长沙的肉价骤然抬高,市财政没有力量给居民发补贴,而居民又受不了昂贵的肉价,于是满城怨言,日子难过。怎么办?把住关卡,不许生猪南运!
当经济走向商品化,人们发现隐伏在商品背后的利益关系也复杂化了。在某一商品中,往往凝聚着生产者、消费者、中间经营者、中央财政以及地方财政等多方利益关系。统购统销搞了三十来年,业已形成稳定的利益关系结构和经济运行秩序,现在一下子放开,牵动整个旧的结构与秩序,怎么会不产生剧烈的摩擦?
人们还谈到,不仅克服新旧体制、新旧利益关系的摩擦不是一个短过程,新体制自身的成长、发育,也不会一蹴而就。例如,农民进入市场,不能老是肩挑手提、“一篮子鸡蛋卖一天”吧,不能总是一个乡成千人地出去“跑单帮”吧——个体式的“小商业”适应于小商品生产,大商品生产它就不适应了;而发展批发市场,兴办货栈、购销服务中心,建立各种新型的农民商业组织,从小打小闹走向大打大闹,难道不需要时间?还有,建设一大批流通设施——道路、运输工具、仓库……难道不需要时间?制订市场规则,象打球要有规则那样,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难道不需要时间?干部和农民要学会在新的体制下从事经济活动,难道不需要时间?江西一位代表说,农民有一句话:“夜里想尽千条路,醒来还得卖豆腐”。多么生动地反映了农民一时难以适应商品经济的景况!
“‘一放就活’——理想主义色彩太重了。‘放’没有错,但不能期望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在看来,农村第二步改革比我们预想的难度要大,时间更长!”这是代表们对改革实践的反思,也是对改革新阶段的重要特征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根据客观情势的变化,深化、校正、补充、丰富我们的认识,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改革不允许中途止步
农村深入改革出现攻坚难下的情况,我们可以改变战术,放慢攻,迂回攻,但决不能停止攻坚,更不能半途而废,退回老路。越是攻坚难下,改革之志越要坚定——这是会议又一鲜明而重要的认识。
代表们尖锐地指出,为什么流通领域出了那么多“封锁”、“垄断”?除了前述原因,重要的一点是,有些同志一向捧着统购统销这只碗吃饭,吃得安安逸逸,既懒于创新,又怕失去既得利益,于是在放开的改革路上刚迈出一只脚,又不自觉地抽回来。黑龙江省代表说,他们那里芦苇、甜菜、亚麻等大宗农产品流通之所以受卡,多半是一些享有既得利益的部门不肯让利。种芦苇的农民,很乐于同造纸厂挂钩直销,但这件有利双方的好事,在一向独家经营、独得丰利的供销社看来,却是“抢饭碗”的事情,为了保自己的好处,供销社想方设法阻止农民同纸厂的购销联营。代表们认为,要坚持改革的方向,放的方针不能变。大家建议中央责成各有关部门,对中央已经明令放开的品种,逐个进行检查、清理,已经放开的农产品,绝不允许轻易走回头路。
改革就是突破,突破就要创新。困难逼着我们向群众学习,而新路就在群众实践中。代表们高兴地看到,即使在一些地方层层封锁的壁垒间,农民组织的流通还是在顽强地闯关过卡,往来活跃。粮食不是封锁吗?生猪不是封锁吗?东北和华北是怎么从外地流入大量细粮的?广东又怎么购进几十亿公斤的粮食和一百八十万头生猪的?堵是堵不住的。江西不是曾经设法堵住农民向广东运销粮食的路吗?农民干脆同广东方面联营,在广州开起米店,结果粮食生意做得更大了。
万里同志在会上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每走一步,都要同愚昧、落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作斗争。有位代表在讨论中加了一句话:就是和我们自己作斗争。
确实,往前走,会有更多的矛盾和困难横在路上,但只要我们坚持改革的既定方向和方针,攻坚不懈,又有何坚终不能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