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乌孙山下——伊犁见闻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7
第4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乌孙山下
——伊犁见闻之一
本报记者 吕建中
这次新疆伊犁之行,虽只在人称花园城的伊宁周围活动了几天,却也开了眼界,长了见识,留下一串难忘的印象。
南出伊宁市,越过伊犁河大桥,便进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境。这辽阔的伊犁河谷,山青水秀,林茂粮丰,苹果、葡萄、鲜花,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远处乌孙山牧场上,成群的伊犁骏马和新疆细毛羊,在雪峰丽阳下滚动着,一派“塞外江南”的迷人风光。
这里人们对乌孙山怀有深厚的感情,把它看做民族团结的象征。远在汉武帝时,细君公主万里迢迢来和乌孙国王莫昆联姻,并带来了中原文化。清乾隆年间,沙俄频繁侵扰伊犁,东北一支勇敢善战的锡伯族人又奉诏齐集盛京(沈阳)举行庄严祭礼仪式,然后来到伊犁大漠戍边,这就是史称“锡伯族西迁”的壮举。锡伯人一边戍边,一边花了六年时间开挖一条一百公里长的察布查尔(锡伯语“粮仓”之意)渠,引来伊犁河水,带头垦荒种田,栽植林果。接着从南疆迁来了大批维吾尔族兄弟,锡伯人又欣然分水给他们发展生产。多少年来,这里各族人民团结合作,把伊犁河谷建成富饶美丽的大牧场,大粮仓,大果园,这里面有锡伯族不可磨灭的功劳。因此,尽管这里各族人口中锡伯族并不占多数,可1954年大家一致赞同以锡伯族命名,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我们驱车在乌孙山下广阔的原野上,看看今日这里各族人民的生活情景。车过察布查尔渠桥头,我们下车凭栏展望渠水从乌孙山脚滚滚而来,浇灌着两岸田园和果林。县里的同志说,这条渠从清嘉庆年间修成一直流到现在,对发展这里的经济、文化起着重要作用。现在这里粮食亩产一般都在五六百斤,高产小麦达到了千斤。过去锡伯人一直向哈萨克牧民提供粮食,并教他们种地、盖房,使他们的生活逐步走向稳定;哈萨克族也帮助锡伯族发展畜牧业,为他们代牧。现在全县除四万多军垦战士外,察布查尔渠两岸八个牛录(乡)居住着八万多锡伯、哈萨克、维吾尔、蒙古、回、汉各族农牧民。
我们走进扎库齐牛录水星村,宽阔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成群的鹅鸭在嬉水,一排排宽敞、整洁的土黄色住宅别具风格。这里是乡领导机关所在地,领导班子由各族推选出七名中青年组成,三十六岁的乡党委书记崔新,是锡伯族,高中毕业生;乡长奥罗兹阿洪,是哈萨克族,师范毕业,今年乡人代会上又补选一位锡伯族医务工作者进领导班子。奥罗兹阿洪告诉我们,全乡九千人五个民族亲如一家。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牧业发展很快,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四百九十三元。今年,伊犁马发展到二千七百多匹,还有小煤矿、粮油加工业,生活将走向富裕。他还说,全乡有哈萨克牧民近四千人,大半定居下来了,现在还有五百多人在乌孙山放牧,但村里都有家,他们实际上已转化为畜牧专业户了。
赵紫阳同志来这里考察时称赞锡伯族是一个崇文尚武的民族,他们为戍边立下了历史功绩,在团结各民族发展经济过程中也带来了文化教育的繁荣。他们中很多人能操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和教育人才辈出,当地许多精美的民族建筑也出自锡伯人之手。今年9月间,全国一批有关专家学者应自治州邀请来这里参观访问,对锡伯族的历史、语言、文学艺术进行座谈讨论,这对进一步发扬民族优良传统,促进当地的民族团结和两个文明建设,是一桩很有意义的事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