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算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7
第8版()
专栏:

算计
米博华
在上海遛早,误入自由市场,那遥遥嗣响的市声,极有魅力。上海的小贩和主妇们算计得十分精细,掂斤播两,讨价还价,三五分钱也有一台好戏。而北京的自由市场未免沉闷,虽是议价,但多半有价不议:卖主不容议,买主不屑议。有想议者,却是落落寡和,不招人喜欢。
孟子说:“居移气,养移体。”我想,上海人这种精明劲儿恐怕也是“居移”的吧。上海乃“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是近代中国工商业发轫最早、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依鲁迅先生所见,是“没海者近商”。当然,从民俗方面看,不能说上海人都具有商人气质;但上海人的精明和商品经济发蒙较早,恐怕是有些关系的。
中国人的伦理观是重义轻利,所以,精明、算计等等不是很好听的字眼。“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这是崇高的象征。自然,很多人都说上海人“抠”。其实呢,这是冤枉了。至少在工商方面,我们不能不服膺上海人的算计才能:劳动生产率多年居全国之首,商业服务业大抵也可以说令咱们北京“兴叹”。我不是鼓吹上海人,因这“之首”是不是有种倨傲劲也说不定,不少外地人对“大上海”是有意见的。我只想说,精明、算计等等,在商品经济发展中,不仅不能算恶德,恐怕是一大优点。
我很欣赏上海人的一句话,“清清爽爽”。譬如,我采访一家小饭馆,主人并未因我拟鼓吹他而免费供应午餐,八折也没有。后来另外一老板告诉我,这叫买卖归买卖,人情归人情,不搭界。想想也是,一个交际不算广的人,亲戚、朋友、同学、哥儿们恐怕也不会少于一排,倘对每人都讲人情,饭馆是开不下去的。
在经济生活中,核算是一门大学问。不仅是陌生的对手,而且对亲昵的“乡党”也应该算计。我欣赏这样的风度,赛场外咱们可以吃喝不分,但赛场内却分毫不让。咱可别来那套,把家里的称兄道弟搬到擂台上来,动不动就“拉兄弟一把”。我们的经济生活应该有这样一种气氛:假如和我谈生意的对手是胞弟,我不应因这种血缘关系而将该卖五毛的东西压到三毛,应当尽可能的抬到五毛以上。假如你的算计比较精密,我认赔;假如我的算计比你周全,对不起,没什么客气。竞争么,哥儿俩在决赛时撞上了,斗一场就是了。一讲情面,决赛水准一定大降。这未免无情了吧,但就是通过这种无情的竞争才能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成本下去,产品质量上来,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长。
然而,算计当有道,这道不是邪道。这种算计应建立在高超的技术、管理、推销等等体面的手段上,而不应该阴伏着不光彩暗招:人家的厂长励精图治搞改革,你这里编造桃色新闻把厂长弄成精神病……这不叫经济头脑,不叫算计,而叫暗算,打黑枪!
商品经济在我们国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结果是观念也大大更新。有一篇文章说得好:“自由市场上那些讨价还价的家庭主妇——当然不仅是她们——虽然为许多文人雅士不屑一顾,但却功德无量。因为他们不但改善了小饭桌上的内容而使合家欢喜,而且还行使了消费者的主权而推进了社会生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