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塞上短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7
第8版()
专栏:

塞上短景
杨闻宇
在陕北,我发现当地的羊肉肥嫩香美,毫无膻气,吃着最可口。因为这里有一种掠地而生的地茭草,叶儿碎,蔓儿细,米米样的紫蓝色花絮薄荷一样香洌洌的,羊啃噬下地茭草,膻气被消蚀了,香味就很特殊,很纯正。小住榆林,我向军分区提出:寻个羊儿最多的乡村去看看。李干事说:“去双山吧,这个乡九千八百多人,养了二万二千只羊,很引人注目。”
出了榆林,小车沿着紧依古长城的榆府公路朝东北方向疾驰,路两旁是旺盛的草原,碧涛滚滚,一望无际;烽火台残垣零零落落,三五里兀起一座,象海里的孤岛。路边时时有养蜂人弯着腰,在摆列得象大型口琴似的一长排蜂箱前忙碌。微风吹动,草香拂荡,天地旷远,蜜蜂嘤嘤。车行在双山地界,却见不到一只羊儿。李干事见我纳闷,解释道:“长城一线是绿化重点,育草期间封禁的草场,人、羊、畜不许随便走动。”
转眼间进了乡政府小院。座谈时,我说:“种树种草,你们的草原很辽阔,可见不到几棵树嘛。”乡上几位同志笑笑,向李干事耳语了几句,重新拉我上了小车,又疾驰在蜿蜒于草原深处的简易公路上。翻过几个山头,小车插进了一片碧海:哦嗬!前后左右,如剪如裁,尽是一株株二米多高、胳膊腿粗的油松,枝头挂起了鸡蛋大的瓷硬硬的松果,绿蓁蓁的,油闪闪的,整个松林象齐步开进的军阵一样,弥漫住一座接一座的起伏山峁。乡里的同志介绍说:“这油松林带顺着长城蔓延,三十六万株,共三万一千七百亩,全长六十里,是1980年春上动手栽植的。这玩艺儿生长慢,‘前三年不见林,后三年不见人’,眼下刚刚掩过我们,再过几年,那古长城残垣也会沉没在松林里。”
茫茫草原上,不见别的林木,却奇迹似的冒出这么一大片气象崭新的油松,这在西北是很稀罕的。我不禁发出赞叹:“陕北到处是杨柳,易活易成材,你们怎么种油松呢?”
乡里的同志笑了:“是老天爷提示的。早先,我们也扑腾着栽杨种柳哩。1980年以前,历年上报的绿化面积早超过六十七万亩(乡土总面积)啦,可地皮上一直是荒沙红土。这儿是有名的干旱风沙地带,雨水奇缺,山峁上是红胶土,杨柳根儿扎不下去,挣扎三二年就枯死了。但旧堡村的崖石上天生了几棵倔犟的松树,迎着风沙,长年青翠。我们组织民兵到那石崖上参观。后来几年之所以能动员全乡民兵搞十二次植松会战,与那座石崖有关系。”
我钦佩地望着年轻的乡干部:“不单纯是石崖吧。能让油松在旱坡上扎住阵地,与民兵们顽强的意志有关。”
“嗨!更与种草种树的政策有关哩!”二位干部面颊泛红,神采飞扬。“自从种草种树取得成功,我们的羊比1978年骤增了78.8%,跃居全县第一,骡马之类的大家畜增加62.4%。我们的山羊是从东北引进的,绒厚,今年光羊绒就收入二十四万元。人们从草原里逮住了甜头,你想想看,种油松能不上劲么?!”
他们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种草这事,可不能小看,草可以使人渐渐富起来。一富,人心里就有火劲,这股劲儿,是进一步改造大自然的先决条件。
看了松林,小车又一次飞似地掠过草原,朝西边湛蓝清澈的海子里奔驰。望着车窗外竞相开花结籽的各色深草,眺望远处规划出的地域上散动的牛、羊、骡、马。我询问身边的乡干部:“看气色,听口吻,你二位也当过兵吧?”
他们咧开嘴笑了:“算你有眼力。不单是我俩,我们乡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大多数都是转业军人哩。天南地北闯荡一圈,经了些世面,还是回到双山老家来了,陕北人恋土嘛!”粗犷豪爽的笑声洒在了厚茸茸的草原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