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信得过的建筑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8
第1版()
专栏:

信得过的建筑队
本报记者 欧庆林
在拥有六十万人的首都建筑大军里,有一支不足八百人的“小部队”,这两年异军突起,颇有点名气。
出手就有“几招鲜”:这个建筑队实行“工程保修”,凡是由他们建设的工程,主动保修一年。一年以后,室内设施出了毛病,也随叫随到随修;他们不要“抢工费”、“提前工期奖”,对工程按期完工,说话算数;今年,他们承担了北京广播学院图书馆工程,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他们在建设单位资金、钢材缺口较大的情况下,主动“倒帮忙”,联系解决三十多万元的周转资金和二百余吨钢材;还有,这个建筑队文明施工好,精打细算,努力为建设单位节约材料、节省资金……
“真是不错,让人信得过!”凡是与之打过交道的单位,都这样说。
这个建筑队就是空军直属建筑工程处第二工区。过去,他们被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只承担军内工程,任务少,吃不饱,赔钱全由上级包着。1983年,两位懂技术、有魄力的年轻人于连成、赵先军当了工区主任和支部书记。他们勇于改革,与建筑工程处签订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承包合同。到今年12月份,全队产值比1984年增加了九倍多,达到八百万元,利润突破一百万元,是1984年的近二十倍。
于连成告诉记者,他们能够挤进北京建筑市场,主要是坚持了两条:一是保持部队的优良传统,严格纪律,指哪儿打哪儿;二是认真负责,不给别人留麻烦,干什么活首先是保证质量。
核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是慕名来请这个建筑队包建六层住宅楼及其配套工程的。合同工期是从1984年底到1985年底。因为建筑单位施工前期准备不足,工程拖到去年3月中旬才开工。为了按期完工,让许多住房困难的科技人员在新年前夕住进新房,工人们“三班倒”,马不停蹄。到了12月25日,一栋标准的住宅楼交工了。人们走进去,但见窗上的玻璃擦得锃亮,地面擦洗得干干净净,连厨房和厕所也都刷洗得很整洁。用户不用再打扫就能搬家。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参加工程验收的工程师们说:“近年来,我们参加竣工验收的工程不少,象这样快的速度,这么好的质量,交工这样利索的还不多见。”标准化所为了表示感谢之情,曾提出给他们点“抢工费”,被婉言谢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