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高寒草原上的定位站——大西北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8
第3版()
专栏:

高寒草原上的定位站
——大西北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吕建中
在青藏高原祁连山南麓,有一个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
这里海拔三千二百五十米,“四时积雪明,六月飞寒霜”。就在这人迹罕至的高寒草甸上,一批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战了二十余年,获得可贵的成果,并且已向国内外开放,与美、澳等国签订了四项联合研究项目的协议。
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它的生物奥秘历来为中外科学界所瞩目。这里的高寒草甸是我国特有的植被类型,面积占全国高原草场一半以上。这里气候寒冷,枯草期长,鼠害严重,加之季节草场不平衡,畜群结构不合理,造成草场日趋退化,牲畜常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之中。运用科学手段,探索解决途径,已成为发展我国高原畜牧业的重大课题。
金秋季节,我们来这里访问。定位站副站长、副研究员周兴民介绍说,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走遍青藏高原,进行科学考察的,先后采集了十万多种号的动植物标本,发现了许多新属和新种。1976年选择海北藏族自治州风匣口建立了定位站,开展高原生态系统各学科综合研究。
定位站的工作非常艰苦。科技工作者们远离城市亲人,住在帐篷陋室,坚持考察了三百五十多种高等植物的主要类型和分布规律,研究了多种初级生物生产量及其年间变化,测定了它们的营养成分;考察了三百七十多种昆虫属种和上百种鸟类和兽类,摸清了在当地危害最烈的鼠兔、高原鼢鼠和田根鼠的活动规律(鼠兔每公顷草场有二十个至三十个,在单位面积上的摄入量是绵羊的一半;鼢鼠则专吃草根,使牧草成片枯死),并找到了艾虎、香鼬等鼠类的天敌。他们边考察,边试验,选育和驯化了以蒿草属为主的优良牧草品种;实行以草定牧,合理载畜,推广季节畜牧,在盛草期预留春季草场,提高牲畜成活率,加快畜群周转;同时提出防治鼠害措施和保护鼠类天敌。过去海北区七亩草场才养一头羊,经放牧区综合试验,三亩草场就能养一头羊。现在全站已有五十名科技人员,其中有七名副研究员,有七名中青年正在国外进修。近几年建起了宽敞的研究室,添置了现代化设备。
今年夏天,在这里举行的国际学术研究会上,中外科学家对海北定位站的工作十分敬佩,也深为同行们的“牦牛精神”所感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