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骆驼——摩托——内蒙古阿拉善见闻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8
第4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骆驼——摩托
——内蒙古阿拉善见闻之一
新华社记者 张选国 田炳信
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盛产占全国三分之一的双峰驼而被誉为中国的“骆驼之乡”。记者最近在这里看到,不仅骆驼多,摩托车也多。仅有四万多人口的巴彦浩特小镇,就有近两千辆摩托车。
骆驼在历史上是沙漠、戈壁和荒漠草原名声最好的交通工具。现在,这里的牧户几乎家家都有几峰用来骑乘的双峰驼。如果说,现在一些上了年纪的牧民仍然偏爱稳健老实的骆驼,那么年轻的牧人则更喜爱名牌摩托车。这里的商业部门经销的高档商品中,摩托车和风力发电机、手摇发电机、电视机、小四轮拖拉机都是紧俏货。
一天,我们驱车到紧靠蒙古人民共和国西戈壁省的额济纳旗的一个苏木(乡)采访。当我们的车穿越了茫茫的砾石戈壁滩,停在一处蒙古包前,只见拴驼桩上拴着三四峰戈壁红驼,蒙古包前停着五辆自行车和四辆崭新的摩托车。一个蒙古族老大娘闻声出来。我们问她,这些骆驼、自行车、摩托车是谁的?她说,是嗄查(村)里一帮年轻人的。他们今天集合起来,帮她收拾一块草场去了。由于居住的距离、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就形成了这种“三代同堂”的交通工具。
在牧区最先购买摩托车的牧民是出于好奇。这些连汽车也不多见的牧民后代,当他们中有人能象驾驭烈马一样轻松、自如地驾驭摩托车,这对许多牧民来讲,无疑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可是,新奇过后,更多的牧民琢磨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草原上还能起什么作用。到旗和苏木买粮、采购日常生活用品、参加那达慕大会、交售少量的畜产品、走亲访友,摩托车似乎比骆驼显示出更大的优越。今年6月,驼毛收购提价后,获得信息早的牧民,有的骑上摩托飞快地告知亲朋好友。盟供销社的同志讲,传播速度之快是出人意料的。
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曾经盛行过马背、驼背小学,就是由一个教师骑马或骑骆驼巡回到牧民家教学。一至三个月才能巡回一次。这种教育办法有许多缺陷和不便。不久,就自生自灭了。现在,更多的牧民是将孩子送到苏木或旗、盟所在地的中小学寄宿学习。阿拉善盟现有寄宿生九百多人。远处的牧民两三个月才能看一次上学的孩子,近一些的,则是一星期接送一次。过去大多是靠骆驼接送。有的要走一两天才能到学校。现在,有条件的牧民则用摩托车接送孩子或给他们送衣服、食品,这就方便多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