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莫毁弃生态平衡的襁褓——湿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8
第5版()
专栏:

莫毁弃生态平衡的襁褓——湿地
李秋云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汹涌澎湃、一日千里的黄河,但愿人们也不会忘记黄河流域的湿地及其邻近地段,因为它们同黄河一样,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子孙,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
湿地是陆地上常年有薄层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它不仅是生态平衡的襁褓,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湿地的作用有如净化器,水通过它致密的植被和土质以后可以得到纯化。尤其是有较高吸附能力的泥炭,可以净化水中的油脂、金属化合物,吸收空气中的粉尘和所携带的细菌,使空气得到净化。湿地象一块巨大的海绵,能荟集和贮存大量水分,既可缓和洪峰冲击,又能为江河提供水源,还能调节气候,成为人们娱乐和旅游的理想场地。湿地还是食物链的基地,荸荠、菱角、水稻、芦苇、藕、茭瓜等等均产于湿地,还有形形色色的蜜源植物、药源植物等。湿地又是鱼类繁育的最佳场所,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渔业集中于潮滩地。湿地不仅是水禽的安身乐园,也是许多珍稀和濒危野生动物栖息的避难所。我国是鹤类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目前全世界共有鹤十五种,我国就占有九种),鹤类是湿地的“常客”,更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消息树”,鹤类家族的兴盛,则象征着湿地生态系统良好;反之则意味着生态系统的恶化和破坏。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地处江西省的鄱阳湖,冬季枯水季节露出大片泥滩,草洲出现,吸引着北方水禽前来过冬。由于湖内枪声不绝,七十年代的鄱阳湖几乎听不到鸟声,白鹤绝迹。而在1983年该湖被列为越冬候鸟保护区以后,一冬未闻枪声,当年就迎来了前来过冬的八百四十多只白鹤。诚然,工业布局不合理和水源的污染,也会破坏它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使鹤类资源锐减,这也是过去曾出现的和现在、将来仍需注意的问题。
湿地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但是,有些地方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把湿地当作“荒地”来“开发”,有的甚至搞“围湖造田”,结果毁弃了生态平衡的摇篮,以致环境恶化、资源破坏,真是“拾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近年来,我国在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象广东的福田、贵州的草海、黑龙江的扎龙、青海的鸟岛和隆宝滩等。可以相信,在国家的重视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湿地——这块襁褓一定会孕育和复活更多的生态平衡,为人类文明掬花献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