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蓬莱新“八仙”(八) 枪打不倒的出头鸟——陈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19
第2版()
专栏:农民企业家

蓬莱新“八仙”(八)
枪打不倒的出头鸟
——陈亮
肖涵
今年四十六岁的陈亮,身材高大,脊背微驼,头过早地谢了顶。一双聪颖的眼睛里透出忧郁。今年7月初的一天大早,他到后屋去看望八十四岁的外祖母。不料老人遭到不明歹徒的毒打,浑身是伤。老人是为陈亮而挨人打的。陈亮一阵辛酸涌上心头,终于忍不住落了泪。
1985年下半年,蓬莱县里,突然出现一股要整倒陈亮的势力。匿名信、街头小字报、谣言,似一张无形的网围过来。
陈亮,是蓬莱县城里出奇的人物。少年时,他穷得出奇:父亲早逝,他辍学放牛,常常随母亲出外要饭;青年时,他的爱情来得出奇:烟台城里的姑娘赵瑞华,竟然爱上了这个长裕村“光棍团”的头儿、铁匠铺里的伙计!经过数年离奇曲折的恋爱,姑娘扔了城市户口,来到了结婚时家里最好的家具竟是三条腿大柜的陈家。谁料到,中年时他又富得出奇:月工资超过了国家主席!
长裕村,地处蓬莱县城城关,人多地少,原是有名的乞丐村、光棍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亮和吕顺兴、司继双等一批企业家,带头在蓬莱办起了农村工业。原先只能制秤杆、纺线绳之类的长裕穷村,经过六七年时间,发展了一批有化工、五金、印刷、机械制造、工艺品生产、皮革加工等多行业多项目的大型农工商联合企业,年总产值从几千元增长到两千五百五十万元。现在,全村每家都有一幢新房,人均收入已近“小康”。
蓬莱县搞工业最早的陈亮,成了属下有四十个企业的总董事长,胶东闻名的农民企业家。这位家有新房、身着西装革履的总经理,常常驾着轿车出出进进,广州、上海、北京到处跑,哪里还有一点穷相!俗话说“枪打出头鸟”,这在“不患寡患不均”的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至今仍然灵验。从蓬莱县一些角落里,投来了“红眼”。县城里不止一次出现了对陈亮进行人身攻击的小字报。县里、市里,甚至中央都收到诬陷陈亮的匿名信——这种花八分钱就让你可能背一辈子黑锅的东西。后来,又出现了歹徒殴打他外祖母的事件。
那天天刚亮,公司里的几个头头来了:“今天还走吗?”按原计划,为企业的一项技术改造,陈亮要启程到上海去。
“去!”陈亮含着泪,梳理着日见稀少的头发,“懒汉争口食,好汉争口气。我陈亮不能为了这点事就趴下。”
有些人只知道陈亮这些企业家们富有,不知道他们的劳累、艰辛和风险。他们中有多少人,除了每天六个来小时的睡眠和吃饭,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了农村新的产业!
陈亮是幸运的。省、市、县和登州镇委都护着他。县委书记刘若恺对我说:“小字报、匿名信,我们都不理。陈亮这一批企业家,对推动蓬莱的经济改革立了功,我们要以扶持他们为己任”。陈亮的爱人赵瑞华也支持他,有人在经济和生活作风上造陈亮的谣时,她却安慰陈亮:“让那帮人咕哝去,我相信你。”
陈亮说:“战争中,不堵枪眼,碉堡拿不下来;搞事业,不担风险不会成功!有本事,就要把劲使在事业上!”有人闹得欢,陈亮干得更欢。今年,他带领手下一批能人,1月份建了个贝雕厂,2月份添了个木器加工厂,3月份上了个铝合金制品厂,6月份又搞了个防燃地毯厂!国庆节,当我第二次看到陈亮时,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我们引进外资,马上要建一个同外商合营的纺织厂了!”
有一次,陈亮经过村头。一些人正在气愤地撕扯攻击他的小字报。他平静地说:“留着它吧!人,不能总是舒舒坦坦地搞事业。看到它,能使我增强抵抗疾病的免疫力!”
“蓬莱自古传仙人,我说今人胜神仙!”这是烟台市委书记王济夫对蓬莱这群企业家的赞语。亲爱的读者,请不要把这批企业家视作腰缠万贯的富翁,也不要把他们视作雄踞一方的草莽英雄。这些置身乡野,志入云天的企业家是精神和物质皆富的一代农民新人!其实,在蓬莱,在胶东,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这样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又何止这“新八仙”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