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开放改革给广州带来了什么? 老企业改造走在全国前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0
第1版()
专栏:

开放改革给广州带来了什么?
老企业改造走在全国前头
本报记者 林里
广州市委书记许士杰,光荣退居第二线,正在办理移交……
这时,有位记者向他提问:“在你任内,感到满意的是什么?”
许士杰稍事思忖,脱口而出:“改造老企业,——喔,也就是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记者又问:“在你任内,感到不满意的是什么?”
许士杰毫不迟疑,立刻回答说:“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抓晚了。——要是早抓两年,广州的发展会更快,变化会更大。”
其实,广州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同全国各大城市相比,还是走在了前头。眼下,广州已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老企业得到改造。开始,他们改造工业,改造交通,改造宾馆。继而又推广到旅游事业和饮食服务行业。广州的经济改革,实际上是从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入手的。
早在三年前,以许士杰为首的广州领导班子,便把改造老企业同建设新企业等量齐观。在外资利用、外汇使用上,也优先安排改造老企业。按照这条原则,工交系统投资一亿四千多万美元,使三百九十七家企业得以改造。值得一提的是,工交系统在贯彻市委方针上,又采取了优先改造王牌厂的措施。广州的王牌产品,是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和手表。于是便首先对这四个单位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取得了花钱少、收益快的明显效果。而且使这些一路领先的企业,继续保持领先地位。1980年,广州年产自行车八十万辆,现在年产一百八十五万辆。同一时期,缝纫机由单一品种增加到二十三个品种,年产量由五十万台增加到一百六十万台。汽车厂,原来只能生产少量大卡车,同法国合伙后,增添了新设备,引进了新技术,现在年产客车两千辆。而且具有轻便、省油的特点。驰名全国的电冰箱、洗衣机,也是在改造老企业基础上逐步兴建起来的。
老企业要改造,新企业也不能一成不变。广州洗衣机厂的生产线,是1984年引进来的。年产五万台洗衣机。1985年改造后,年产量增加到十万台。1986年再次改造,年产量猛增到二十万台。广州洗衣机能在五年内进入国际市场,一个重要原因是更新换代。五年间,换了五个型号。现在出厂的,已经是第五代洗衣机。
广州的宾馆改造,是1979年开始,1984年完成的。改造后的宾馆,都有十多二十个餐厅、酒吧、咖啡厅。而且都对市民开放。这就给饮食服务行业提出了问题:要么改造,要么淘汰。为了改造老饭店,广州酒家光是置办新厨具,就投资一百五十万元,更新餐厅桌椅,花去一百万元。到目前为止,广州的饭店、酒楼、中等以上的商店,都安装了空调和其他现代化设备。
至于许士杰的不满意,是因为广州的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还远远没有完成。象工交系统,就有二百八十六家有待改造。而且需要投资八亿元,任务还相当艰巨。不过,广州市委已经做了安排,决定再用三年时间,对所有的老企业进行改造。我们相信,这个计划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