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在冰川脊背上——大西北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0
第3版()
专栏:

在冰川脊背上
——大西北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吕建中
精力充沛的天山冰川站站长康尔泗带领我们攀到一号冰川脊背上。这是目前我国唯一在国际上开放交流的高山冰川站。
新疆是我国冰川最多的地方,有现代冰川近两万条,大体分悬冰川、山谷冰川、山麓冰川、平顶冰川、冰斗冰川等类型。最大的象帕米尔高原上的音苏盖提冰川和天山西段的托木尔冰川,长度都超过三十公里。我们参观的这个冰川是天山博格达峰周围二十几个冰川中的“小弟弟”,长五千多米,宽二千多米,厚度一百多米,海拔三千九百米,类型属冰斗冰川。
前不久的一天,我们从海拔三千一百米的冰川站出发,乘吉普车沿简易公路绕过几个山峰,眼前闪出一个寒光流泻的冰雪世界。这个巨大“冰斗”三面环山,由两个山谷冰川汇合而成。据说从几十万年前开始,山上终年不化的雪,越积越厚,不断滑坠到这斗形山谷中,经过长期重压、溶解和重新结晶,便逐渐形成半透明的冰体。这冰体的末端——即冰舌流动到雪线以下时,便消融成水,流下山谷,汇成江河。
我们走近一个约三十几米高的小冰舌,但见“舌尖”上融冰形成一道细小的悬流,哗哗泻下冰崖,穿过山谷卵石,和四周众多的涓涓细流汇成滔滔的乌鲁木齐河。早先从书本上得知,地球上冰川储存的水占整个地球淡水量的85%左右,我国江河湖泊的水也大都来源于冰川,可过去对此总觉有些茫然,眼前这一景象,终于使书本上的知识具体化了。
据考察,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气逐渐变暖,冰体温度增高,消融量加大,雪线上升,冰川正处于退缩状态。一号冰川,近二十年长度缩短了一百米以上,面积减小了5.6%,冰体也在变薄,冰面明显降低,最大处降低达二十五米。
这种现象,与科学界最近提出的“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在逐年增加”的预测警报是相一致的。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圈越变越暖,引起高山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而海平面上升将首先威胁海拔低的沿海地区。
看来,深奥莫测的巨大天然“固体水库”——冰川,和人类的关系相当密切,探索其奥秘,掌握其运动规律,自然是关系国家经济建设和人类生存的重大课题。
冰川站的同志说:这里于1959年建站,“十年动乱”中被迫撤销,1979年又重新恢复。除常规的冰川观测外,逐年增加了包括乌鲁木齐河源、冰川地貌、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与气候关系、冰川温度和运动规律以及雷达测定冰川厚度等十几项研究课题。他们还花了两年时间在西支冰川开挖了一条九十米长、二米高的试验冰洞,使研究工作从冰川表面深入到了它的内部,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成果,受到国内外关注。几年来,他们接待了英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瑞士、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或进行专题合作研究,在国内同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以及新疆有关大专院校的协作也日益活跃,每年还接受大批中外研究生实习。
天山冰川站的同志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正在深入观测研究,以便对如何控制冰川的积累和消融、合理利用冰川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