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牧区欢迎个体户——内蒙古阿拉善见闻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0
第4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牧区欢迎个体户
——内蒙古阿拉善见闻之二
新华社记者 张选国 田炳信
初到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印象最深的是,这里土地广袤,人烟稀少。驱车在戈壁滩上一跑几个小时,有时竟见不到一户人家。这个面积相当于四个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盟,平均每两平方公里才有一个人。令人惊讶的是,就在这样茫茫的大戈壁上,有时竟能看到肩挑棉花挑子和背着眼镜盒的个体户。他们不惜跋涉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从一个浩特到另一个浩特(村),推销商品,招揽生意。他们深入牧区做买卖的勇气、毅力真令人敬佩。
在阿拉善左旗,我们碰到了从浙江省乐清县来这里开裁缝铺的刘赛挺小两口。我们问刘赛挺:“开铺子几年了?”他说:“开裁缝铺只不过一年,以前我在这里给牧民打家具,我爱人给人缝皮鞋,挣了钱后,才办起这个小小的裁缝铺。”他接着说:“在牧区呆了几年,我感到这里的人朴实、厚道。只要技术好,不愁没生意。”
他说的是实话。这几年,内蒙古广大牧区实行畜草双承包后,特别是畜产品价格调整后,牧民的收入明显增加。牧民的购买力也提高了。仅据额济纳旗商业局的不完全统计,这个只有一万多人口的旗,去年销售摩托车一百一十辆,电视机一百八十一台,录音机三百九十二个,白酒五十吨,啤酒六十吨。
现在,在内蒙古牧区,虽然已有不少的牧民不再是逐水草而居,开始定居,可是方圆几十平方公里才有一二户牧民。由于牧民居住地点离旗所在地比较远,有的小件还可以带回去,而象双人床、大立柜、沙发等大件家具则不容易运到蒙古包和定居点。这样,那些不辞辛苦、深入到蒙古包里为牧民打家具的个体户就格外受到牧民的青睐。
在巴彦浩特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认识了从东北来这里修摩托车的个体户,一个叫傅军,一个叫傅青。他们是兄弟俩。傅军说,这个小镇上摩托车很多,我们一个月最多时可修百十来辆摩托车。他们既为牧民和当地居民解决了困难,自己也增加了收入。
阿拉善盟现在有个体户三千二百多户,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对这个全盟才有十四万多人口的地区来讲,真是个可观的数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