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周喜俊和《辣椒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0
第8版()
专栏:

周喜俊和《辣椒嫂》
罗扬
周喜俊生长在河北农村,从小喜欢听故事;十几岁的时候,自己也学习编故事,讲故事;中学毕业后回乡当农民,劳动之余,继续编故事,讲故事,并发表了不少作品,很受群众欢迎。最近,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辣椒嫂》,选收了她创作的十几篇故事,值得一读。
周喜俊的作品,写的都是农村的新人新事。她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形式,描绘出一幅幅新农村的美好图景。她的作品充满着对农民、对农村的热烈而又亲切的感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强烈追求。她根据实际生活创造人物,编成故事,又尽可能做到构思新颖,穿插巧妙,而不离奇。她注意学习、借鉴说书、话本的艺术技巧,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又注意避免模仿或生搬硬套旧形式。作品的语言清新、活泼,讲来娓娓动听,给人以亲切之感。还值得注意的是,她的作品不只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注意描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尤其注意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如《状元》中的萧雪花,《辣椒嫂》中的韩华姣,《王大柱两会白面团儿》中的王大柱,《枣园风波》中的郝彩云等,都写得活灵活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高扬同志曾为《辣椒嫂》一书作了这样的题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歌颂社会主义新时代。”我觉得这题词很好,既表示出对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对作者的创作实践的基本概括。
周喜俊长期坚持为群众写故事、讲故事,这不只是出于个人的爱好,更重要的是她把这当作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她的作品写得真实、生动,富于乡土气息和时代感。她也十分尊重群众的艺术欣赏习惯和要求,每有所作,不但要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还要向群众讲述,虚心倾听群众的反映和意见,不断修改加工,所以她的故事才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她收到了许多农民写来的热情洋溢的信。她的确没有让群众失望。她被调到专业创作的岗位之后,依然十分注重深入农村,与农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学习、创作等各个方面都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因而不断地有所前进,取得新的成绩。她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并被誉为自学成才的标兵。
自然,周喜俊的作品也有不足。比如对农村中的矛盾和斗争,特别是对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还开掘不深,表现不力;对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刻画,也不是都很深刻、很细致的;艺术形式上也需要继续注意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姊妹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附图片)
彭高瑞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