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眷恋·反思·审度——观电影《乡民》漫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0
第8版()
专栏:影评

眷恋·反思·审度
——观电影《乡民》漫想
李硕儒
五年前,当胡炳榴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乡情》问世的时候,曾在观众中引起了相当的反响。如果说那是因为浓烈的乡野气息、强烈的戏剧冲突,用导演的手把影片、观众和导演自己拉向浑然一体,因而引发了观众意识中深深的眷恋之情;那么,继而出现的他的《乡音》,导演则冷静地拉开了自己与影片的距离,引导着观众一起对我们民族的传统观念,和某些畸变了的国民性进行审美反思,使影片带有了一定的思辨色彩。这是他艺术功力上的一个可喜的跨越。
胡炳榴最近完成的《乡民》则不止于此。他除了继续《乡音》的客观冷静地审视生活、加强思辨性之外,又把贴近现实的纪实情节部分与表意的意象部分交揉结合,寻找一种多元统一的审美形式。且看《乡民》中的音乐、音响、画面、构图,乃至人物的造型、对话、心态,都是那么地不谐和,沉闷滞缓的旋律中经常掺进一两个尖厉的不谐和音;城楼大门的两侧,一面张贴着《宋江杀妻》的旧戏海报,一面又描红着绿地画着迪斯科舞会的招贴;人物的口音既带有浓重的陕西腔,又时时冒出又土又涩的京味……导演就是力图把这诸种不谐和的元素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这一方面客观地表现了我们这个背负着几千年封建文化意识,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各种观念、心态、意向的杂陈;另方面,导演也试图透过这众多的杂陈,剖析一下国民性中的劣根性,藉以警策人们改革的迫切性、艰难性。
就说那位被人们称为“韩伯”、“韩先生”的韩玄子吧,无论从气度、威仪和人们对他的称谓都可以看出,他在远近乡邻是个举足轻重、德高望重的人物。何以至此?因为他在那座即将倾倒的祠堂里,曾经读过十几年书;之后,又在同一座祠堂里教过几十年书。如今,他的学生有在县里当局长的,有在公社当书记的,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当王才们要买下那座祠堂,改做食品加工厂时,他就使尽全身解数力争买进。理由是他对这座象征着中国“文化”的领地有“感情”,不能眼看着他们糟践。为此,他要显示自己的声威和实力。手法之一就是给早已住在一起的二儿子和二媳妇办婚礼。于是,偌大的广场上,舞狮子,扭旱船,鞭炮轰鸣,众人簇拥;王才们办起的舞龙终于被冷落地挤进一条窄窄的胡同里。导演调动了富有表现力的电影手法:通过音响,奏出了那龙被压抑、被窒息的低吼;通过慢镜头、长镜头,现出了那龙整个身躯的滞重、痉挛,然而,它在拚搏,在舞动,终于窜出狭窄胡同的高墙,在高天上舞出了自己的丰姿,自己的节奏。
不用说,观众都会看出它深邃的底蕴,宏阔的内涵,它用淡化的情节强化了人物,用非情节的情节,强化了传统的旧文化与崛起的新意识的冲突,它既写出了改革的艰难和阵痛,又写出了阻碍改革者的文化心理结构、几千年的封建意识的惯性的延伸。然而,旧势力的前景毕竟是悲哀的,它不光反照于王才们执著的进击中,也表现在韩玄子一家的裂变上:在城里工作的老大用不寄钱反对买进祠堂;二儿媳白银早已暗自与王才通气,要去他的食品加工厂工作;二儿子虽然态度暧昧,但是看得出,他是以老婆的转移而转移的。
从《乡情》到《乡音》到《乡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胡炳榴创作前进的脚步和审美层次的跨度。如果影视界多出一些这样的有心人,影视片质量的提高也就不用愁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