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报发户”周基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1
第2版()
专栏:

“报发户”周基湖
本报记者 刘衡
湖北武昌县二十七岁的周基湖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他明白:许多人往一条路上挤,跑不快,甚至会跌跤。自己开拓新的路,则可以一显身手。
明白这一点,周基湖经过了一番曲折。
1978年,他高中毕业,去投考大学。高考的路是拥挤的路,他落榜了。一时间,他都不晓得该怎样走了。他打着算盘当出纳员,扯着喉咙当广播员,踩着机子学缝纫。1982年,他听说养土元(即地鳖虫)能发财,赶紧跑福建,奔枣阳,贷款一千八百元买回种苗。
土元,气温零度冻不死,四十摄氏度热不死,一个月不喂饿不死,千里行车震不死。养土元技术简单,一看就明,一学就会,一养就成功,真是“一本万利”啊!
突然,一声炸雷:土元太多,湖北的医药公司不收购了!周基湖打听到湖南的医药公司还未停止收购。事不宜迟,他赶紧把土元装箱运到长沙,卖了成虫,把幼虫、孕虫运到衡阳,住在学缝纫时认识的同学李茂美家里。
“养土元不是长久之计。”他跟李茂美一块除了养土元,还搞缝纫、种蘑菇、栽木耳。他们订了许多报刊,分类剪贴,从中寻找致富之道。
有一天,周基湖从《中国医药报》上读到:蝎子是酒家名菜,又是贵重药材,主治肿瘤和诸杂顽症,需要蝎子配方的成药有一百多种。因广施化肥、农药,蝎子的野生资源日见稀少,市场药用供不应求,产量只达需要的20%。蝎子出口,创汇极高,国家每公斤收购价高达五十元,蝎毒比黄金还贵,每公斤高达十五万元。
“物以稀为贵”,周基湖动心了。以后,他从《浙江科技报》上读到:土元是蝎子的好饲料……“这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他下定养蝎的决心。
人工养蝎,简便易行,一年繁殖百倍。蝎子生命力强,不易生病。一星期只吃一只土元,一公斤蝎子需吃两公斤土元,但经济价值比土元高八倍。
又有一天,他从《致富报》上读到:北京动物园从国外引进一种黄粉虫,它比土元的繁殖快十倍,是鸟、蝎的好饲料。他赶忙坐上火车到北京,向动物园求援。动物园不是商店,不肯卖,但禁不住周基湖再三恳求,才卖给他五十元的黄粉虫。黄粉虫生长周期只两个月,每只一年繁殖三千只,于是,养蝎的成本大大降低。
只两年,周基湖成了十万富翁。有人问他:“你到处教人养蝎,支援人家蝎种,不怕将来蝎子多了,变成卖不掉的土元?”他回答:“人是活的,哪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啊?我还要开拓新的路。”“农村的财路、富路很多。资源丰富,可惜都白白扔掉了。我要让它充分发挥作用。”
1985年,周基湖跟李茂美结了婚,搬回武昌县,创办民间特产种养科研所。一边养蝎子,一边进行农牧综合循环生产的研究:稻草→食用菌→禽畜→蝇蛆→虫类→藻类→鱼类→水稻。
今年9月,武汉大学应用技术服务总公司新技术研究室聘请周基湖为助理研究员。10月,国家科委宋健特地去看他,称赞他“干得漂亮”,并且祝他成功。
人们说他是“报发户”。周基湖说:“这话有理,‘书中自有黄金屋’嘛!报刊是我的指路明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