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生意兴活力增——老革命根据地宁都县农民参与流通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1
第2版()
专栏:

生意兴活力增
——老革命根据地宁都县农民参与流通见闻
本报记者 乔雪松
在江西革命老区宁都,成百上千的农民正在流通领域里大显身手。十万只家禽下广州,三万头仔猪销梅县,数十万公斤西瓜上沪杭,数百吨蔬菜进坑矿。这都是宁都农民创造的奇迹。
宁都农民没有经商的传统和经验。广东人进山收购,触发了他们出山运销的心愿。竹笮乡大富村去年8月率先成立了两个集资入股的家禽运销联合体,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从全县十几个乡收购家禽三四万只,装满二十五车运往广州,再转口香港市场。今年,这两个联合体裂变成跨乡、跨县的六个联合体,有三个国营食品站自愿入股,还有五百多个本乡和外乡的个体收购户充当“二传手”,辐射到周围十几个县,先后运出家禽十万只。大富村新盖的砖房是鸡的中转站,里面“三黄”母鸡、“芦花”母鸡济济一堂,个个体大肉丰。入股户温员生告诉记者,他们年收入可达二千多元,当“二传手”的个体收购户年收入近千元。自从有了运销,当地农民变养家禽一年一茬为一年四茬。去年大富村户均养禽十五只,今年8月已达五十六只,山区最不起眼的鸡鸭鹅通过运销平均升值50%。大富,这个特困乡的特困村,1982年到1984年人均收入九十三元,去年达到二百元,今年预计能超过三百元,其中养鸡、贩鸡的收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今,全村两千多人,半数以上戴上了手表,户户都有自行车,部分家庭购置了三用机,许多土房被砖房替代。相继点火的三座砖窑又为村里增加了收入。装运家禽需要大量竹篓,于是县竹器厂扩大了生产规模,自愿入股的三个国营食品站也开始扭亏为盈。农民参与流通带来的变化人们始料未及。
记者来到刘坑乡刘坑村仔猪运销联合体的组织者苏义松家。一把大锁把门,主人头天晚上驾车载着一车仔猪去了广东梅县。比起运销家禽,运销仔猪要担的风险更大。苏义松三兄弟开始也是为进山的广东人收仔猪。大批仔猪运到港澳,成为烧乳猪、烤全猪的原料。他们跟车走了一趟,摸准了门,便另起炉灶,直接与梅县外贸公司达成协议,联合十五户,集资办起了仔猪运销联合体。和家禽运销联合体一样,他们串乡收猪,各墟镇也有许多“二传手”不定期为他们收猪,平均五六天往梅县发一次货,约三百头。去年户均收入四千五百元。今年广东一些县乡也大养母猪,仔猪价格下跌。但苏家三兄弟依仗山区成本低、劳动力便宜的优势,运销仔猪仍然有利可图。目前已运出仔猪三万多头。刘坑乡1984年只有四百头母猪,现在发展到一千头,全县发展到二万头。
在宁都,有什么样的产品就有什么样的运销联合体。西瓜属于季节性产品。今年全县收获西瓜五千来万公斤,除六十万公斤由国营公司经销外,95%以上是农民自己销出去的。上市旺季,每天几十辆车驶往广州、武汉、上海、杭州、南昌。蔬菜运销则是常年的。宁河大桥旁,每天清晨都有几十个农民挑着大担蔬菜等候过往的空车。春季的空心菜、黄瓜、苦瓜、洋葱;夏季的丝瓜、豆角、青椒、苋菜、冬瓜;秋季的萝卜、白菜、芋头;冬季的花菜、元白菜、雪菜、芹菜、大蒜……源源不断地运往附近的三个矿山、两个地质队和福建三明、龙岩等地。全年不下几百万吨。
江西省一度为稳定城镇肉禽销价,下令征收“发展基金”,控制畜禽外流,引起农民的反感,影响了生产积极性。今年禁令解除,流通重开新局面,生产也被刺激起来了。去年宁都全县养家禽二百八十万只,生猪二十九万头,今年9月底已达三百六十万只,三十多万头,西瓜和蔬菜面积也分别比去年扩大了两千亩和四千亩。农民尝到了搞活商品流通的甜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