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缅怀先烈 启迪后人——《平江人民革命史》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1
第5版()
专栏:

缅怀先烈 启迪后人
——《平江人民革命史》序
李锐
《平江人民革命史》的编者,嘱我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实不好推辞。这不仅因为我的老家是平江,曾两度在湖南工作过,还因为我确切知道平江这个地方同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关系:是产生中国红军的摇篮之一。
1949年7月,南下湖南路过平江时,顿觉城乡一片生机。往事涌心头,近乡情更切。此种心情,我的《龙胆紫集》中有一首七律记之:
并非特具故园心,一过通城景物新。
土铳三千迎北伐,梭标十万欲西拚。
口丁减半“暴徒”在,村屋夷平草木欣。
不倒红旗二十载,擦干眼泪接亲人。
尽管我自幼没有在平江生活过,这次路过县城也只住了几天,对故乡的感情却是愈老弥深的。去年我写了一篇《忆大如老伯》的长文,其中这样谈到平江的革命历史:
“平江这个地方,清末即得风气之先,五四运动时有过群众性的反日斗争,尤其十年内战时,是湘鄂赣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斗争极其尖锐而残酷。国民党高喊‘血洗平江’,实施三光政策,烈士之多,居湖南首位。全县人口由七十多万减到开国初的四十多万。”
“十年内战时期,平江这个地方高潮低潮,汹涌来去;胜利失败,交织起伏;迅猛的发展,惨重的牺牲,常常更迭而至。”
在平江为革命播火种的人是李六如。他1919年从日本留学回国时,怀有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认为只有把工人和农民教育、组织起来,振兴实业,国家才有希望。他集资办的织布厂虽然破了产,但他创办的救贫工厂、工农夜校以及工会和农会,不仅出现了平江第一代产业工人,同时培养了平江最早的一代革命干部。在长沙同毛泽东、何叔衡发生工作联系后,1921年他就入了党,第二年,平江的工会会长陈茀章、农会会长余贲民也由毛泽东介绍入了党。
在写这篇长文时,我已收到《平江人民革命史》的稿本,因此文中得以确切地叙述了下面这些有关“红军摇篮”的事实:
1923年,平江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党员中有裁缝、木匠和小学教员。1924年,有团员二十三人。献钟党支部书记罗纳川(1928年牺牲时为县委负责人)领导二千造纸工人罢工,取得胜利。平江人前往黄埔军校学习的,一至四期有三十二人,五至七期有五十五人。这年由共产党员为主建立起来的平江国民党,有党员一百多人。1925年,党员发展到约四十人,正式成立县委。在北伐战争前夕,平江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爱国群众运动。
平江是通湖北的要道。1926年7月,北伐军进逼时,党领导的民团成立了敢死队,支援叶挺团攻占县城。余贲民任县团防局的总局长。1927年,党员达七千多人。马日事变后,湖南城乡一片白色恐怖。7月,县委集合团防局、工农武装共一千二百余人编为平江工农义勇队,由余贲民任大队长,奉命前往南昌参加起义。后来这支部队辗转战斗,到浏阳文家市与毛泽东会合,上了井冈山。为对付反动派的屠杀,此时县委成立了平江暴动委员会,由罗纳川任主任,在四乡成立义勇队,人数几十、几百、上千不等,枪支不过几支、几十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9月,暴委即组织农民数百人扑城一次。这些初出茅庐的游击队,同国民党的清乡部队进行了极为残酷的斗争。由于形势的恶化,全县党员由七千多人减到三千七百人。1928年3月,县游击总队组织“十万农军”第二次扑城,因人数太多,过早暴露目标而撤退。这次扑城高潮时,党员发展到一万一千多人。7月,彭德怀起义后,有的村子,群众集体入党,全县党员一时号称七万。到1930年为止的四年之内,平江的地方武装不断编入正规红军,总计约有五万青壮年参加了红四军、红五军、红十六军。1930年红三军团攻打长沙时,全县动员参战的赤卫军达十二个团。1931年3月,红军攻克县城后,一次选志愿兵一千五百人到江西补充红军。1933年初,以平江为主的湘鄂赣地方武装,又合编为红十八军。红军长征后,空前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敌人几十倍的兵力也没能将游击队整垮。1938年初,新四军第一支队成立时,傅秋涛率领的第一团从平江出发,共一千一百人,还有二百多支步枪、三挺轻机枪和七百把马刀;地方上还有二百多党员。
国民党统治时期,一天也没有放松过对平江的清剿和控制。1928年春,国民党军到平江清乡时,从东乡到南乡,火烧八十里。陈光中部在东乡,分配士兵杀人任务,每天交左耳一只。8月,有名的“龙门惨案”,三天时间,在这个乡被杀一千三百人。这几个月内,东南北三乡火光不熄,几万人无家可归。王东原部清乡时,口号为“血洗东南乡”,见人就杀,见屋就烧。韦家洞长四十五里,为进剿重点,二百七十户人家,六百多纸糟,被烧光毁尽。许多干部和积极分子的全家人口,被斩尽杀绝。整个内战时期,国民党在平江实施一烧、二杀、三捕的政策;城乡建立“挨户团”地主武装;普遍施行“自首自新条例”和颁发“良民证”,以对付苏维埃政权和农民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初期,1939年6月,还制造了有名的平江惨案,湘鄂赣的老领导人凃正坤等惨遭杀害。写到这里,不禁要问,为什么平江这个地方能够成为红军的摇篮,“不倒红旗二十载”?我以为除开特殊的地理环境——峰峦绵亘的三省边界,和土地高度集中的阶级矛盾之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得时代风气之先。清末民初就有维新分子在这里办学校,开民智,后来这些学校,不论是私立的(启明女子学堂)、教会的(培元学校)和公办的
(小学、中学和师范),都有进步分子或党员在内活动,都起了广泛的传播知识、解放思想的启蒙作用,促使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有一所秀野师范,更是大革命前党办的学校。重视文化为平江这个地方的传统风气,不管家境如何贫困,农民也总要尽力让子弟读一点书。平江的红军将领数以百计,他们大多数是贫苦农民出身,都读过几年书,因此在革命队伍中成长就快。细心的读者,在书中会发现这个情况。二是有革命知识分子与工农的结合。知识分子人数少,但在革命运动中起骨干作用。从全国来说,平江是建党最早、党的作用发挥最好的地区之一,同这一条分不开。老一辈的革命知识分子代表除李六如外,还有方维夏和毛简青等。方维夏的文章道德为地方敬重,有“方圣人”之称。1910年,他从日本东京农业大学毕业回国,在长沙从事教育工作,任教第一师范,参加倒袁、驱张诸役,曾任省署教育司长、教育会会长,为全省教育界著名人士,在平江的影响尤大。他1924年在广州入党,北伐战争时,任第二军第二师党代表,内战时期在江西受左倾路线的打击,1935年在湘赣边区牺牲。方维夏虽然没有在平江工作过,但一代师表,春风桃李,在故乡有形无形的影响。“方圣人在党”,不仅鼓舞青年学子,对豪绅地主也是一种震撼。毛简青出身于富豪之家,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1913年到日本求学,在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系毕业,获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后,即由李六如介绍入党,1924年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马日事变后,被派回平江任县委书记,领导秋收暴动,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3月扑城失败后,他到党中央汇报工作,即赴莫斯科出席党的六次大会,回国后在湘鄂西工作。比他们年纪小一些的知识分子,如罗纳川、张纯青、吴溉之、李宗白、邹平等,早年都当过教员,或到黄埔军校、农运讲习所学习过,因此,成为游击战争初期的领导人和红军的高级将领。我从小在家庭的亲友中,就常听说女英雄胡筠的名字。她自幼习文练武,夫家是平江大地主,1923年冲破家庭樊笼,到启明女子师范读书,为学生运动领袖,五卅惨案后即入了党,北伐战争时随叶挺团作宣传工作,后在武汉参加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女生队。1927年7月派回平江领导武装斗争,初任北乡暴动委员会主任。她将夫家千亩良田分给农民,带领游击队伍转战边区。彭德怀起义后,她任平江县第一任苏维埃主席,后来还担任过红军赣北独立团团长,以及湘鄂赣省委妇女部长等职。不幸的是,知识分子和出身不好的干部,在过去左倾路线特别是错误的肃反政策中,多易遭到打击乃至迫害至死。毛简青、余贲民和胡筠三位曾是平江家喻户晓的人物,就都死于1932、1933年的肃反事件中。
象平江这样同中国革命有密切关系的地方,是应该单独成史的,它是整个中国现代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补充。因为它能为读者提供更为详尽也更为翔实的材料,能帮助读者具体了解当年革命家所进行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还能使读者温习革命过程中种种经验教训尤其是重大的失误,从而了解中国革命曾走过一条多么艰难、复杂而曲折的道路。六十年代中,李六如曾经受命主持编写《平江革命斗争史》一书(他还写了《余贲民传》),由于“文化大革命”狂飚骤起,未能蒇事,他还因此得个“为彭德怀翻案”的大罪名。令人高兴的是,平江从事党史工作的同志,近年来做了大量资料征集的工作,访问了许多老同志,出版了不少党史资料。平江籍的老同志多年来也写了许多回忆文章。我见到的《平江革命历史文献资料集》,五十二万字,内容极为丰富,都是第一手材料。在这样的基础上,曹继肖、吴定邦、凌辉、徐许斌四位同志编写了这本四十万字的史书,他们的辛勤劳作,是令人尊敬的。我草草翻阅一过,觉得此稿条理分明,文字流畅,史料宏富,事迹直书,且多生动资料。就体例言,似亦兼取中西史籍之长,前部分《革命史》,按照四次革命战争时期,分段分事叙述,眉目清楚;后部分《人物传》,三百一十位历史人物分别立传,文字详略依其事迹而定。引人注意的是,有关当年盲动主义、左倾路线错误等等史实,根据文献,有所记载。如果要说有什么不足之处,苛求一点,则材料取舍、内容详略、文字处理上,似尚有粗糙之感,文献资料有的照录过多,有欠分析之处。关于几次左倾路线的错误,虽在叙述中已予提及,但如重要的土地政策、经济政策等,究竟受到何等影响,来龙去脉如何,缺乏概括的综合说明。又如使革命力量遭致严重损失的肃反政策,虽然“AB团”“改组派”等类问题,已有基本总结,书中好几节对此有所记述,却不够清楚。总之,我以为这是一本好书,公开出版,既可以缅怀先烈,知前人创业之艰难;更可以启迪后人,知理想与抱负之可贵。至于种种不足之处,经过广大读者的评论,以及编写者的继续努力,相信再版时当可更臻完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