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妈妈的怀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1
第5版()
专栏:

妈妈的怀念
杜毅 杜颖
“西安事变”已经过去五十周年了。往年12月12日,妈妈侯御之总要来到爸爸杜重远当年居住过的一幢小楼前,回忆他与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共商联合抗日大计的情景。
今年,七十四岁的妈妈卧病在床,全国政协召开“西安事变”五十周年纪念大会,委托我们姐妹前来,带着她的深情,对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表示深切的崇敬和怀念。
爸爸与张学良相识是在日本。1920年,张学良将军到达日本,爸爸作为中国留学生代表,参加了欢迎会。那时,他们两人都是年少英俊,关心国事心切,异国相遇,一见如故,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1923年,爸爸学成回国,准备在东北开办一座瓷厂,以实现“实业救国”的志愿。正在爸爸为筹措资金,奔走忧急之时,张学良将军慨然相助,入股现大洋十二万。后来,又在张学良的不断关心和资助下,爸爸终于办成了一座规模颇大,也是当时中国第一个用机器制造瓷器的瓷厂——肇新窑业公司。公司开业后十分兴隆,挤垮了日本殖民者开设的很多瓷厂。
“九一八”事变前,张学良将军接手东北政权后,曾委任爸爸为东北边防长官公署秘书。
东北沦陷以后,爸爸带着妈妈(当时他们尚未成婚),去北平协和医院看望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张学良看到爸爸在国难当头之时,四处奔走呼号,宣传抗日,而对自己的婚事则一拖再拖,心中不免感慨万端。在张学良和其他好友的催促下,1933年初,爸爸妈妈才考虑婚姻之事。
妈妈至今还清楚的记得,1933年1月24日,在北平铁道饭店,她与爸爸举行定婚仪式的情景。当时,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热河危在旦夕,是个全民族揪心的日子。仪式上,妈妈穿了一身黑色旗袍,宴席间虽然亲朋满座,却没有多少欢声笑语。那天,张学良从南京开会之后,特地赶回北平,为爸爸妈妈送来了贺礼。他的贺礼是一个心瓣形的金盾,心的当中刻着红色的“爱”字。张学良意味深长地祝贺说:“愿你们举案齐眉,白头偕老。我送的这颗爱心,象征着你们永结同心,也象征着我们万众一心,复我河山。祝你们早度幸福时光。”
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1935年至1936年间,爸爸与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一起,为多灾多难的祖国耗心劳力的日日夜夜。妈妈告诉我们,当时爸爸在上海主编《新生周刊》,因为刊登了一篇《闲话皇帝》,日本侵略者便胁迫南京政府查封《新生周刊》,爸爸被逮捕,囚禁于上海漕河泾监狱。一个中国公民,在自己的国家里,竟因爱国获罪、入狱,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新生事件”发生后,张学良多次派人或捎信到监狱慰问,并建议东北军各大将领联名打电报,要求南京政府释放爸爸。
这一年下半年,东北军被调到陕甘边境,与十七路军汇合,打内战,遭到了红军的自卫反击。爸爸在狱中得知张学良的困难处境时,不断写信托好友送往西安。他诚恳直率地批评了张学良过去打内战是错误的,并提出了“西北大联合”的建议。
1936年,在国内外舆论的支持下,爸爸被移往虹桥疗养院软禁,开始有了一点点自由,星期六、星期日可以回到自己的那座小楼,与家人团聚。张学良在南京参加国民党五中全会后,也借故来到上海。杨虎城将军也以治病为由,住进了虹桥疗养院。这样,他们三人有机会数次在爸爸的小楼里相会,共商抗日的大计,张学良表示:他绝不会忘记家仇国耻。东北从他手中丢失,他一定要带领东北军打回老家去,并决心接受联合抗日的建议。
1936年底,国事更加危急,要求团结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张、杨两将军在这种形势下举行了“兵谏”。“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囚,爸爸多方营救无效,在以后活着的八年里,他一直深深地怀念张学良、杨虎城两位老友。他深信,张、杨两将军的一片爱国之心,报国之行,一定会流芳千古,为一代又一代爱国的中华儿女所景仰。
爸爸与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从相识相知到相助,结下了生死不渝的友情。妈妈告诉我们,爸爸与张、杨两将军结下的友情,不仅仅是个人的私谊,而是在国家危亡之时,一种民族的正气、尊严和良心,把他们紧紧地连结到一起的。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凝聚力,当年能使全民族团结御侮,击败强敌;而今这种凝聚力,必然能使海内外炎黄子孙,更加广泛、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为祖国的统一和腾飞发挥巨大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