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良种隐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1
第7版()
专栏:

良种隐忧
张祝基
优存劣汰,物竞天择,这是自然界生存斗争的法则。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以后,便按照自己的意愿,有目的地保护、培育和发展那些高产多收的品种,而将其他的淘汰,以便从大自然获取尽可能多的基本生活资料。这也体现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例如在非洲干旱的撒赫勒地区种植的一个玉米品种,生长期只有一百一十天,比一般品种短二十天,而且吸水力强,耐旱。东非苏丹栽培的一种高粱,种子预先经过三种化学药品处理,其中两种对种子下地后起保护作用,第三种能帮助作物抵御杂草的危害。试想这样的优良种子,对于饥饿的非洲大陆该是多么珍贵。
不过,这种存优汰劣的情况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忧虑。因为距今一万年前,地球上人口只有五百万,可供食用的作物却有五千种;而今全球人口超过五十亿,供我们食用的作物只剩下一百五十种。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植物学家们认为,再过一百年,地球上现有的植物将减少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而从现在到二○○○年,将有许多种植物灭绝。问题是,每一种植物都是十数种甚或二三十种动物的食料,这就势将造成生态不平衡。
为了避免这种灾难,世界上出现了一些“遗传银行”,保存那些正在灭绝中的物种。最大的“遗传银行”属美国壳牌石油公司,它有七十家分行遍布世界各地。西巴·热尼、山度士和得卡·普费泽等托拉斯下属的数百家公司也从事这一业务,成为跨国的种子仓库。这是一些化学和制药公司在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机冲击下,凭借自己优越的技术力量和实验室设备条件,新辟活动领域的结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