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作家的“功业追求”小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2
第7版()
专栏:

作家的“功业追求”小议
魏天祥
新时期文学十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认为还没有产生,或者说几乎没有产生人们所翘望的史诗般的杰作和时代的艺术瑰宝。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作家有无追求最高境界的气魄和是否真正懂得选择造就自己的途径,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过去,我们一味地批评“成名成家”思想,不知压抑了多少创造才能,堵塞了多少成才之路。其实,一个作家成就文学名著之功,荣获蜚声文坛之名,有何不好呢?!作家有这种追求,正是他不甘平庸、企求多作奉献的表现。因此,现在我们首先要肯定和鼓励作家们的功业追求。但是,目前的问题不在于有谁反对功业追求,而在于功业追求存在浮浅化的毛病。
“功业追求”中的浮浅化有多种表现:一是讲成绩比较看重数量。作家通常作自我介绍或被别人介绍,总是说已发表多少万字的作品,已发表多少长篇、多少中篇、多少短篇,出了多少集子,甚至有的竟夸耀自己能日产万言。固然,没有一定的数量无从体现质量,但相对说来,目前的问题是忽视质量。二是不甘被人“冷落”。一些作者似有一种怕被读者遗忘的心理,以能够常在刊物上露脸为成功。这种心理势必削弱作家继续向上攀登的意识,忽视必要的积聚,不甘忍受较长时间潜心于长篇巨制的苦熬。三是过于欣赏自己的才气和机遇。有的作者认为以往的曲折坎坷的经历,已使积累和感受达到饱和,缺乏继续向下深入的意识,只求能有充分的时间把储存的东西写出来就行。四是精神上吸收消化的能力较弱。有的作者听赞扬的话(有的明明是吹嘘性的)喜形于色,听批评的话(哪怕是说理的、善意的)一触即跳。五是喜欢到别人成功的路上去寻找捷径。一个时期,许多作者都往同一种题材和同一种手法上拥挤的现象,说明一些同志还不善于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视角和发展途径。
要克服功业追求中这些浮浅化的毛病,我以为有必要研究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怎样才能使高层次的追求形成一种强劲的自觉意识。功业追求是多层次的,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作家都作高层次的追求。但如果没有相当数量的作家致力于更为高远的追求,人们所翘望的艺术瑰宝和史诗杰作便难以出现。上述现象中,某些作者是否存在妄自菲薄、信心不足、标准不高、浅尝辄止、急功近利、容易满足的心理状态呢?我以为是值得深思的。
纵观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无论是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还是“五四”以后的鲁迅、茅盾、巴金,他们的“功业追求”都是高层次的。首先,表现为对国家、社会、民族、人生的关切和献身意识。这些作家大都是先在生活的激流中深切感受着最紧迫的社会问题和最普遍的情绪,然后才想到要写作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若要成诗人,功夫在诗外。其次,表现为文化素养、知识结构的“超常性”和“超前性”。作家在造就自我的过程中,能够把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广博的人类智慧,化作自己的一种精神实体,一种内在的力量,真正达到精神主体的充分自由。再次,表现为勇于向社会的不利条件抗争。历史上的文学巨人之所以能留下传世之作,与其说是社会给予了他们何等有利的条件,不如说是他们善于从各种意义上发掘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有利条件。相比之下,现在的一些作者就更多地表现为被动地等待社会的有利条件。如果一个作家,总是被动地承受社会的各种相互矛盾、相互抵消的影响,他怎能脱颖而出?
第二,怎样才能为着功业追求的深化而使功利意念淡化。所谓“功利意念”,我是指对功利的时刻挂虑和过分追求。创作实践中的大量事实证明,功利意念太盛,反而写不出好作品来。既要有明确的、甚至是高远的追求,又不能对这种目的过份挂虑,这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说到底,就是要求作家更多地着眼于各种实际的努力,就是要使创造意识强化。
文学的创造意识包括人生体验的审美积累,文学观念和作品创作上的新发现与新奉献,脚踏实地的耕耘劳作和善于扼制浮躁情绪的韧性精神。因此,创造意识较强的作家,常常是为着别的更为实际的社会人生目的,不期而遇地实现了文学的目的;常常是忘却了追求目的而每一点努力又不断地在靠近目的;艺术上也不是为出奇而出奇,而是为着寻找生活的发展与文学所需要的对应而出奇。作家们一旦坚定了高层次的追求和不断强化创造意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一定可以为人类奉献出更多优秀的史诗性的杰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