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真考试·磁选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2
第8版()
专栏:

真考试·磁选机
毛锜
近两年来,我们任用干部的工作已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除人事组织部门对将要任用的干部进行必要的审查和考核外,还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民意测验。显然,这比已往的作法是民主得多了。但这似乎还不够。因为据笔者所知,有些单位的民意测验并不公布,这就给一些人留下了幕后捣鬼之机,表面上很“民主”,而实际上民意测验中得票多的人,并不一定能入选。最后还是在个别领导人跟前得宠的得利,其结果往往令群众失望和泄气。也许正是有鉴于这种教训吧,一些地区和单位才不得不再出良谋,另辟蹊径。见诸最近报端的一个实例,就是深圳公开招聘市政府局级领导干部的报道。只招聘八名,而报名前来参加考试的就有五百二十二人。举重、拳击需要真功夫,当领导干部也需要真才实学。林莽之中,必有大材;优胜劣败,物竞天择,无论那个做官有道、登龙有术的南郭先生,也难充数了。因此,它令人鼓舞,给人以希望。
由深圳这一在人事干部制度上的大胆尝试,倒引起了我对历史上一些选用人才史实反思,颇觉有一点意思。回顾中国一部漫长的历史,大概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竞争不已,从而使举贤任能的事儿活跃过一阵子,因此才留下了毛遂自荐、燕昭王设黄金台招贤、祁黄羊举才不避亲仇等一系列历史佳话。以后,虽说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曹操的唯才是举、刘备三顾茅庐、李世民的重用魏征等故事,替一部封建社会的历史作些闪光的点缀,但究其实,绝大多数已是任人唯亲,日见其腐朽了。且不说那些“无异于替帝王作家谱”的历史的透露,就是只读几首历代的谣谚,也够叫人触目惊心了。司马懿当政时,流传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说法;东汉末年时,有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青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隋唐以下,纵然有了科举制度,但有时也黑暗得够瞧。唐代流传着这么一首《选人歌》:“今年选数恰相当,都由座主无文章,案后一腔冻猪肉,所以名为姜侍郎。”如此糊涂考官,怎谈擢拔人才?至于再往后,宋用经义纳贤,明清以八股取士,间或也有一两人才冒出,但总的趋势则是贿赂公行,每况愈下了。
自然,在封建时代,也远非每个人都是阿木林。头脑清醒的有识之士,也可以说是代不乏人。比如五代后唐末帝时,有个做太常丞官儿的史在德,就曾向唐明宗直言谏诤说:“朝廷任人,率多滥进。称武士者,不闲计策,虽披坚执锐,战则弃甲,穷则背军。称文士者,鲜有艺能,多无士行,问谋策则杜口,作文字则倩人。所谓虚设具员,枉耗国力。逢陛下惟新之运,是文明革弊之秋。臣请应内外所管军人,凡胜衣甲者,请宣下本部大将,考试武艺短长,权谋深浅。居下位有将才者便拔为大将,居上位无将略者移之下军。其东班臣僚,请内出测题,下中书令宰臣面试。如下位有大才者便拔居大位,处大位无大才者即移之下僚”。这确实是一个振聋发聩的革新建议。遗憾的是压根儿不能推行,非但不能推行,还险些因惹怒朝中那些既得利益集团而罹祸,那个要来“真考试”的建议,也就只能胎死腹中了。在任用干部方面货真价实的“真考试”,已出现在我们今天(有如深圳的公开招聘市政府局级领导干部),虽说是改革大势发展的必然,时代意识的体现,但也不能不说是今天改革者为了克服极左路线时期封建家长式思想在干部工作中留下的余毒和影响,而采取的一种大胆果敢的措施。其用心可嘉,其精神可佩!行文至此,不由得使我联想起前年秋天和一位朋友参观首都钢铁公司矿山的一段有趣的经历:矿山有许多引人入胜的事物,不必一一细说,而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却是那结构独特,效能良好的磁选机,不管泥沙俱下,混沌一片的碎石尘末怎样滚滚而过,但一当经过磁选机这一关,便铁石两分,泾渭判明。看了半天,我那位思想活跃、善于诙谐的朋友,禁不住感叹了一句说:“什么时候在我们任用干部工作中,也有这么个‘磁选机’就好啦!”
也许我现在就称深圳的作法为“磁选机”还为时过早,但起码可以说它初具磁选机的雏形。如果再加上人事组织部门的审查、考核,认真的而不是徒具形式的民意测验,以及充分发扬民主的选举,肯定会消除我们已往任用干部中的那些司空见惯的弊端。很可能我的这些想法和愿望,会在即将到来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加以实施,那就让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任用干部的“磁选机”早日诞生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