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默默无私的奉献——湖南出版界人物群像速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2
第8版()
专栏:

默默无私的奉献
——湖南出版界人物群像速写
袁晞 赵晓东
勤奋
编辑良好的业务素质,除了来自个人的天赋,更多的是来自勤奋的学习和实践。
岳麓出版社编审杨坚,是整理编辑古籍的专家。他的古文和英文基础都很扎实,前几年以他为主整理编辑的《郭嵩涛日记》(注:郭嵩涛,清朝出使英国的第一任大使),共四卷二百万字,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史料,被海内外学者推为很有学术价值的书。杨坚并没有上过大学,他的功底主要来自工作实践中的刻苦自学。
湖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杨弘征原来是中等技校毕业的电焊工,现在不仅写有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论著,还出有新诗集《浪花·火焰·爱情》、印谱《望岳楼印集》。他哪里来的本事?也是靠多年的自学。在被错划成“右派分子”的二十年间,他不论劳动多累,从未丢开书本。
勤奋,不仅表现在刻苦自学上,还体现在忘我的工作中。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黄起衰是省劳动模范,在湖南出版界被誉为“老黄牛”。多少个春秋寒暑,他笔墨耕耘,为出版事业勤奋工作。他患有多种慢性病,仍常年坚持工作,怕住院多了耽误时间。一次他颈椎骨质增生,手臂胀痛。到医院作牵引,一次要花两三个小时。他就在家中门框上作了个牵引器,既治了病也节约了时间。他去广州参加读书会,本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但却带去了四本书稿,其中还有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他硬是在读书会的空闲中处理完了这些书稿。
奉献
编辑是一种无私的职业,需要为别人奉献自己。
译文室编审杨德豫,以他的外文水平,完全可以独立成家,然而他却将自己的心血、智慧融进了他所编发的书稿之中。《黄兴与中国革命》是美籍华人的英文著作,十九万字的中译本交到老杨手中,其中的地名、人名、引文多几经转译,已不准确。杨德豫为校定译文,到处查找资料,包括孙中山的书信,黄兴的文稿,音译的人名地名,花费的工夫甚至胜过译者,终于使全部中文恢复了原貌。
此外,象五十九岁的译文室编辑主任唐荫荪,自从担任领导工作后,就放下自己的译著。在他主持下出版的《诗苑译林》和《散文译丛》,在全国独树一帜,受到文学界的热烈赞赏。美术社社长兼总编郑小娟艺术上颇有造诣,她的作品曾被法国选中收藏。她却无私地从事编辑工作,和郭天民等同志主持编辑的素描九种很受美术工作者欢迎,送到全国书展上的三千册一抢而空。
无私的奉献出自对人民出版事业的忠诚与热爱。黄起衰的话道出了出版界其他无名英雄的心声:“如果一年能编几本好书,就可以为我们国家积累一点文化,为党和人民作点贡献,日子就没有白过。”(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