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今日“两地书”》有助于人民对战士的理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3
第4版()
专栏:

本报11月5日刊登的通讯《今日“两地书”》,介绍云南边防前线将士和军委机关干部张立同志互相通信,探讨问题,沟通感情,传递友谊的事迹。一个多月来,千余位读者致信、致电本报编辑部,畅谈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充分体现了前方后方各阶层人民关心祖国四化大业的炽热情怀。今天我们选登前线干部、战士部分来信——这些信件大部分是写在香烟盒和罐头商标纸上的。 ——编者
《今日“两地书”》有助于人民对战士的理解
正当我们以百倍警惕防止侵略者向我阵地反扑的时候,《人民日报》刊登了介绍我们前线部队战士关心国家大事的《今日“两地书”》。报纸发来,大家争相传阅,阵地上一片欢腾。不少同志把这一天的报纸珍藏起来,有的还把它作为珍贵的作战纪念品寄给后方的亲友。前线报道很多,为什么这篇通讯能够吸引住指战员呢?这是因为前方将士渴望被人理解。我们的战士都是有理想、有文化的一代新人,近几年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总政治部组织部队大力加强政治工作,积极开展培养两用人才活动,干部、战士的政治素质、文化水平、科学知识提高很快。大家以国为怀,为国分忧,思想活动的脉搏始终和祖国一起跳动。但是,社会上也有个别人不理解部队,不理解军人,总喜欢把鲁莽、无知和我们联系在一起。《人民日报》报道了前线将士和机关的同志勇于探索祖国建设中的问题,有助于加深人民对新时期军队工作的了解,有助于加深人民对战士的理解。官兵们探讨的问题都是难度很大的问题,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战士们参加这些问题的探讨,说明了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活跃,说明了我们的战士政治素质提高很快。
这篇报道在前线引起震动还因为,战士们渴求祖国富强。我们的战士都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军队建设。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他们容不得敌人抢占我们一寸土地;对国家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也象儿子体贴母亲那样,总想为妈妈多出点主意,多分些忧虑,迫切希望祖国能不断排除难点,尽快富强。战争,使战士们时刻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越是置身险地,战士们越想早一些把对祖国的关切讲出来,早一些向祖国献出自己的赤子之心。现在大家的这片心意,已经传到了首都,而且见诸报端。它一定会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引起更多的人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
《今日“两地书”》在前线引起强烈反响,还因为战士们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承认。
近几年,部队的两用人才学习班如雨后春笋,大家在学习班里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技术知识,思想提高很快。他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探索国家建设中的问题,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但是这些东西是否有价值,对国家建设是否有点助益,战士们生活在一个比较局限的圈子里,很难做出判断。《人民日报》把战士们和机关同志研究问题的通讯在报上刊登,说明他们的劳动得到了社会承认,说明他们的研究对社会有点助益。这对于以国为怀的边防战士来说,还有什么能比为国家多做了一点奉献而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呢?
这篇报道到前线后,干部战士参加两用人才学习班的劲头更足了,学习班的教学规划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了。大家衷心赞颂《人民日报》不愧是“边防战士的知音,人民理解的桥梁”。
云南前线某部 宫永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