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蛇口的另一种探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4
第4版()
专栏:

蛇口的另一种探索
本报记者 李德民 钱湜辛
弹丸之地,引人瞩目。蛇口,是南海之滨一座于荒滩野岭崛起的新城,面积不足十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两万,这是由我国最老的企业之一招商局于1979年开发的工业区。
七年来,蛇口的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三个为主”(即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市场以外销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结构,经济效益较高,去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五千五百美元。蛇口在坚持开放和搞活经济的同时,还进行了另一方面的探索——民主化建设。这种探索也是很有意义的。
从改革干部制度开始
探索是从改革干部制度开始的。1983年2月9日,中央一位领导同志考察蛇口,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袁庚向他谈了这样一个想法:在领导班子组成上搞个大胆的改革试验——对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实行直接的、公开的选举。他说,我们的干部是不怕群众的,只怕顶头上司,因为只有顶头上司才能撤我们的职,群众是撤不了我们的职的。直接由群众投票选举产生的领导班子,就会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这位领导同志听后连声说:“好!好嘛!”工业区管委会就开始了改革干部制度的试验。
1983年4月,蛇口工业区第一届管理委员会选举产生,限于当时的条件,这次选举实际上是民主推荐领导班子。到1985年改选时,才是真正的选举。选举分几步进行:先由各级党、政、工、团干部和助理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共四百多人无记名投票选出十五名候选人。然后召开群众大会,候选人除了发表施政意见,还必须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他们说,这叫群众对干部搞“官意测验”,测验他们的当“官”水平。比如,在回答“您认为自己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时,袁庚的回答是:“我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业革命者,没有什么特殊气质,如果有的话,就是我不相信‘神’。”熊秉权(他当时是管委会副主任)的回答是:“我认为自己的特点是敢于负责,处理问题比较果断。”最后,由全体干部无记名投票,从十五名候选人中选出九名管委会成员,报上级批准,任期两年。
上任一年之后,管委会和每个成员要在全体干部和部分职工代表中受评议,进行无记名信任投票,如果不信任票超过半数,管委会就得改选或让不受信任的委员辞职。两年一次选举,中期一次评议,交叉进行,实际上每年都给干部施加一次“压力”,使他们感到自己坐的不是“铁交椅”,干得不好,一年就可能被群众请下台。
“政治透明度”
在蛇口流行一个词,叫“政治透明度”。就是说,群众要有知情权。不知情,怎么对干部进行监督?为此,工业区管委会建立了“新闻发布会”制度,及时让群众了解工业区各项重大决策、措施,工作进展情况和涉及广大群众利益的一些事情。新闻发布会,既报喜,又报忧,工作中有什么问题、失误,要向群众交底。所有职工只要有兴趣,都可参加,并可在会上提出质问。工业区管委会负责人说:“人民才是我们真正的老板,你不能瞒着老板呵!”“你有财权、人权、经营权,人民有监督权。”
蛇口工业区管委会机关是幢高高的大楼,派头很大,但楼里的干部派头并不大。大门是敞开的,群众可以自由出入,要到哪个部门,要见哪位领导,直接去就是了。领导干部的办公室和一般干部的办公室,用玻璃隔开,互相看得见。群众想找领导见一面、谈一谈,如果这一次没谈成,可以约定下次的时间。
在蛇口,除了“政治透明度”,还要求干部有“经济透明度”,干部的经济收入情况要清楚。群众如果发现某个干部的消费水平远远超过其收入水平,有权提出质疑,由有关部门进行核查。
让群众议论纷纷
工业区的领导提倡职工公开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尊重和保障人们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的言论自由。在蛇口,群众发表意见的讲坛是很多的。
《蛇口通讯报》,是党委机关报,也是广大职工的舆论阵地。这家报纸经常刊登指名道姓批评工业区各级领导的稿件。1985年发表批评稿五十多篇,其中有六篇是批评管理区领导的。在这家报纸上,对各种问题的讨论,不同意见的交锋,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报社还主办一种“新闻沙龙”,一月一次,讨论的内容从政治民主问题,到科学管理问题,到户口问题、寻找“真正男子汉”问题,论题广泛,争论热烈。一些领导干部也乐于参加,在这里与群众“对话”,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
蛇口不大,群众团体却不少。除工、青、妇外,还有学术性、行业性、文体性的团体二十多个,如企业管理协会、建筑工程学会、会计协会、摄影协会、集邮协会、月季花协会等。这些团体除了讨论它们本身的工作外,也可以议政——议论工业区管委会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采访中我们听到这样一件新鲜事:蛇口曾开过一次“经理太太座谈会”。原来这里的很多经理公务繁忙,无暇顾家,引起夫人的不满。管委会决定开这么一个会,让她们发发牢骚,诉一诉苦。会后,领导要求经理一星期至少有两个晚上回家,这也作为考核干部的一条。
工业区管委会一位负责同志告诉我们,他们在民主化建设方面采取的种种做法,目的是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政治环境,在这种环境里,群众的积极性才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我们接触到的一些从上海、北京、东北等地招聘来的年轻人,都说在这里工作心情舒畅,少有压抑感。这里的干部、职工,工作勤奋,学习努力,精神面貌比较好。蛇口与香港隔水相望,近在咫尺,每天都有一些人出入香港开展业务活动,但是党风和社会风气都比较好。这里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恶性刑事案件,干部很少有搞特殊化的,在全区一千七百多名干部中,查出经济犯罪或有严重经济问题的,只有两三人。显然,这是同蛇口的民主化建设,特别是对干部的民主监督分不开的。
纪律也是严格的
还要说明一点:蛇口不但有比较充分的民主,纪律也是很严格的。例如,他们规定干部到香港或出国不得免税买回彩电等大件家用电器,有一个公司经理违反规定带回一台电视机,被降了职。还有一位培训中心的教师,从香港回来违禁带进一本黄色刊物,在新闻发布会上受到公开批评。
蛇口的探索,能够给人以很多启发。当然,他们有自己的有利条件。中央给了他们特殊的政策;那里地方小,人口少;干部中70%大专毕业程度,工人中85%高中毕业程度,文化水平比较高……这些条件不是其他地方都具备的,所以对蛇口的做法不能照搬。更不是什么“模式”、“样板”。
同时,蛇口的探索也刚刚开始。那里的同志一再说,对蛇口的民主化建设不能估计过高。比如选举,并没有做到“一人一票”,而是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如果真搞一人一票,会有很大的水分,因为不少群众特别是工人对候选人不太了解。至于民主监督,群众中也有“不怕县官,只怕现管”的现象,对工业区的领导是敢指名道姓批评的,对本单位、本部门的领导就有所顾虑了,因为他们手中握有“炒鱿鱼”的权力。即使对管委会领导的批评,也还有些只是不疼不痒的意见。
对蛇口这一套做法本身,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象选举管委会领导成员的办法,宜于在政府范围内搞,不适宜于在企业中搞。花过多的时间搞选举、搞竞选,也会影响经济工作。既然是探索,有不完善处,有不同的意见,都是正常的。目前,关于政治民主化的探索还太少,蛇口作为一个“试管”,它的经验能够打开人们的思路,是值得重视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