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老书记 新业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5
第2版()
专栏:

老书记 新业绩
新华社记者 王彪 新华社通讯员 孟凡杰
如今,河南老灾区平舆县李屯乡,和几年前大不一样了!盐碱地变成片片良田,沼泽窝变成口口鱼塘,一条条平坦的马路,一行行挺拔的白杨,特别是乡里崭新的砖瓦结构的学校,更引人注目。谈起变化,人们不断念叨他们的乡党委书记刘绍同。
据传,李屯原是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屯兵放马的草场,到处是荒草盐碱,群众非常贫苦。直到前几年,多数农民家中还是“泥巴院墙泥巴房,泥巴桌子泥巴床,除了泥巴没家当”。解放三十多年,这里党委书记换了二十二任,穷貌却没多大改变。刘绍同初到这里时,领导班子既软又散,拧不成一股绳来带领灾区人民摆脱贫困。为此,他心急火燎,吃不香,睡不实。不久县委书记来李屯和老刘谈心,想调他回县工作。老刘曾任过县银行行长、公安局长,回县工作既安稳又轻松,可他却要求县委准许他再干几年,他说:“李屯面貌不变,我死不瞑目。”县委书记被他的激情所感动,答应他留下来,并按他的建议调整了班子。五十多岁的刘绍同,成为驻马店地区最年长的一位乡党委书记。
新班子研究了李屯的实际,决定还是先从整治土地抓起,老刘当总指挥,带领着技术人员,扛着标杆仪器,顶着刺骨寒风去勘查。春节,他让大伙回家过年,自己留下值班。经过一冬春奋战,沟、渠、田、路综合治理,实现了湖洼养鱼种苇,沟渠成龙配套,旱能灌,涝能排。
首战告捷,刘绍同又日夜琢磨怎样让农民尽快富起来。白天,他走家串户;夜晚,他与农民促膝谈心,了解了农民的心思,也发现了一些典型。
小皮庄二十几户人家,只有三头小牛一个小驴,长期吃返销粮。老刘找队长谈心,队长说:“咱灾区没钱、没物,怎么办呀?”老刘说:“办法有,看你敢不敢?”队长说:“只要能让大家富,豁上命我也敢。”老刘帮他们筹了点款,指点他们到方城买回二十多头南阳黄牛,分户喂养。第二年,全村就生了二十多头小牛犊,三年左右繁殖到了一百四十多头。牛多粪多,小麦亩产也增到了三百多公斤,小皮庄富起来了!
李屯镇农民田留保,承包了四亩多乱草坑,开挖成一个养鱼塘,塘沿栽了三百多株小杨树,塘里放了三千多尾小鲤鱼,现已长成上市。
马村农民刘德福,领着全家编箩筐,每天收入五六元,现在家家户户都编起来。他们说,“摇钱树,到处有,看你动手不动手”。
刘绍同和乡党委其他同志热情宣传小皮庄养牛、马村编筐、田留保养鱼的经验,使人们看到了治穷致富的希望。
有关群众生活的事,刘绍同都关心。群众有什么愿望和要求,他很快就能了解到。灾区人民物质生活贫困,精神生活也很贫乏,他在党委会上提出要办好有线广播,给各农户装上小喇叭。他带领几个青年,到汝南学了安装技术,不到三个月,全乡家家装上了小喇叭。
李屯乡穷,教育也落后。小学都是些破烂不堪的茅庵,土墙土桌土凳。一个冬夜,老刘来到李屯完小的庵棚里,见四个教师围着一盏蝇头的小油灯备课。寒风阵阵,灯光摇曳,老师们冻得不断搓手。回到宿舍,他终夜难眠。这种状况不改变,灾区怎么能富得起来!他深深懂得,穷是和愚紧密相连的。要治穷更要治愚!
为了改变学校条件,乡里成立了建校领导小组,从规划、设计、施工,一直到建成验收,每一环老刘都亲自把关。他说:“不盖就不盖,一盖管几代。”如今,全乡已新建砖瓦结构的标准教室三百多间,教师住宅楼九十多套,全乡十三所中小学校,全是木桌木凳,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学校读书,说不出有多高兴!
不久前,河南省委书记杨析综来到李屯乡,惊喜地说:“真没想到,老灾区竟出现了这样一个好地方!”乡亲们深情地为刘绍同表功。杨书记也称赞刘绍同是基层干部的好榜样,号召全省干部向他学习。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