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挑战、机会与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5
第5版()
专栏:论坛

挑战、机会与抉择
冯昭奎
我国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心。本文就此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看法。
一、挑战
在各国发展新技术的竞争中,存在着“领先者更加领先”的可能性,例如,有了高级计算机就可以用它来设计下一轮的更高级的计算机,从而使先进者与落后者的差距更加拉大。新技术竞争的这个特点,促使竞争各国拚命努力,不敢有一分一秒的懈怠。
我国发展新技术起步不算太晚。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新技术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今后,如何不断缩小差距,而不使差距继续扩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尖锐问题。新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大的、非“常规”的手段,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新技术发展又需要有强大经济实力作后盾。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在新技术方面的优势是与它的经济优势互相促进的,在新技术方面的差距又是与它在经济上的差距互相反馈的。在技术上落在后面的国家也将在经济上被抛在后面,从而导致富国与穷国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能否跳出“技术与经济互相扯后腿”的历史陷阱,进入“技术与经济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尽快把经济搞上去,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尖锐挑战。
新技术的革命意义不仅在于它自身发展引起的产业结构革命,更在于它渗透、结合到传统产业之中,而使传统产业普遍“升级”。目前,我国传统工业的大部分技术装备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水平,有一小部分达到了七十年代水平,今后,如果我们不能结合采用新技术开展大规模的技术装备更新,那么,我国的传统工业将可能比发达国家日趋自动化的、面目一新的钢铁、电力、汽车、化工等工业落后整整一个时代。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从而使工业化途中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差距”的任务。前几年曾出现一种倾向,似乎只要把计算机搞上去,或干脆从国外进口大量计算机,就可以提前实现信息化,现在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回事。“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在一个普遍缺乏通信设施和信息网络的社会里,单个计算机是不会有生命力的。现在,我国电话普及率不到0.6%,而美国的电话普及率早已达到84%左右,我国每人每年邮件平均数只有三点三件,而美国为二百至五百件。这些数字表明,我国社会的信息水平还很低。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发展通信网,因为信息社会的物质基础是通信网与计算机的结合。
新技术发展一方面有赖于知识、知识分子的进步和劳动者的知识化,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又将为人们提供新型的知识武装。因此,一个文化教育水准低的国家,一方面会在发展新技术方面遇到极大困难,一方面又会由于得不到新技术提供的知识武装,而面临着沦为“低知识民族”的危险。目前我国尚有两亿多文盲、半文盲人口,这个数字对于我们这个具有悠久文明传统的国家无异是振聋发聩的警钟。
二、机会
技术是进步的一个重要源泉。有些新技术明显地优越于具有相同用途的旧技术,技术后进国家完全可能越过旧技术而直接采用新技术,如以卫星和光纤通信来取代金属电缆通信。
有些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结合,或改造传统工业技术,使之面目一新。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机(械)电(子)一体技术”。前面提到我国机械工业的技术装备普遍陈旧老化,意味着我们正面临一个采用机电一体技术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的好时机。
新技术革命不仅为工业化的技术“武库”提供新的知识和装备,而且为工业化的发展路线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例如,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绕过城市化,即尽量少触动我国现有人口布局而继续推进工业化呢?能否使我国产业结构适当提前向省能源、省资源、少公害的结构发展呢?能否使我国农业少沾染一点石油味儿,而从生物技术和电脑技术方面获取更多支持呢?尽管不能幻想完全跨越传统发展阶段,但能否通过科学区分传统发展阶段中可逾越方面和不可逾越方面,借以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呢?
三、抉 择
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阶段。如何将我国有限的科技资源(人才、经费等)在三个研究阶段之间进行合理分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抉择。
为了利用新技术革命的已有成果,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应用和开发研究,加强生产技术研究。
在对基础研究给予一定重视的同时,集中主要力量于实用性研究,不仅是为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机会所必需,也是为早日振兴经济所必需。实用性研究能较快带来经济收益,而当国家富裕起来之后,基础科学才可能真正得到大的发展。
几年前,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表明我国发展科技的首要目的,正是为了振兴经济。
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对国际高技术竞争作出必要反应是应该的,特别是在电子、光纤、生物等新技术领域应努力迎头赶上。然而,作为一个穷国,也应该注意有节制,有分寸,不要为了过多考虑国家威望,而急于开展一些超越本国经济实力的耗资巨大的研究项目。在作为大国的雄心与作为穷国的局限之间,我们应该作出最佳的权衡和选择。
科技为振兴经济服务,存在着“高效服务”与“低效服务”之区别。所谓“高效服务”,就是突出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对振兴经济最有效的那些产业部门的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所谓“低效服务”,就是平均、分散、无计划地使用力量,或者由于重点过多而变成没有重点。在“高效服务”与“低效服务”之间,人们在口头上或许都会选择前者,但在行动上却往往为了眼前的、本单位的利益,将科技资源的使用推向平均化、分散化,从而导致“低效服务”的结局。面临这个问题,国家的指导和管理能力受到了考验。
为了实现科技对经济的“高效服务”,必须大力发展对振兴经济最重要、最有效果的产业部门。这些部门正是当前严重束缚我国经济发展、而且其束缚作用正随着现代化进展而日趋严重的五大“瓶颈”部门:能源、交通、通信、材料和文化教育。可以说,今后我们国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集中和动员全国科技资源来打开这五大“瓶颈”的能力如何。
要特别强调以非“常规”的手段来尽快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应该以非自然的速度加快电视普及,并努力提高卫星和地面电视广播教育的质量,使之对亿万人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应提高所有宣传媒介传播有用知识的比例,以各种政策来提高一般民众追求有用知识的积极性。上面提到,在新技术革命中,发展中国家的廉价体力劳动优势遇到了发达国家自动化进展的严重挑战,而我们应付这个挑战的唯一出路,就是尽最大努力使我们的劳动者加快知识化,把体力劳动优势转化为智力劳动优势。这样,我国过多的人口,就将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包袱,而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无限“能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