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新技术革命中的成果检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5
第5版()
专栏:

新技术革命中的成果检验
吴季松
新技术革命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所以,新技术革命中成果的效益当然不是单一的经济效益,还有科学效益、教育效益等其它社会效益。
新技术革命中的价值观念
人类的需要决不仅是物质上的。非洲至今还有成千上万的灾民死于饥饿,其根本原因固然在于食物的短缺和天气的恶劣,而且也由于那里人民的创造性没有条件得到发挥。在新技术革命中,科学研究的成果即使暂时无法应用,其科学效益依然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各种效益之间可以互相转化。遗传学研究成果的科学效益很快就转化成生物技术的经济效益,系统论研究成果的科学效益也迅速地转化为应用系统分析的经济效益。
新技术成果的检验
无论是本国研究的,还是从外国引进的新技术的成果都应受到检验,不少发展中国家对研究和引进技术的统计是以每年多少项为标准的,这就比较片面。当然,也不能以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绝对的衡量标准,因为各种技术产生经济效益的快慢差异很大,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很难做出具有可比性的统计。
鉴定新技术成果有三项指标:
首先,新技术产品应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即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出口创汇能力(其中包括对国内必须进口产品的替代率)。因为,在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中,一项新技术如果没有国际竞争能力,则通常是不成功的,即便产品暂时占领国内市场,也必将被激烈的国际竞争所淘汰,从波兰、印度等许多国家的实践里都可以看到这种例子。
其次,如果某项新技术的产品虽然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但该项新技术有技术再生能力,可以成功地促进国家急需的或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技术的发展,该项技术也应被肯定。
再者,满足某地区人民特殊需要的新技术成果也应被肯定,例如,新型号的瑞典“沃尔渥”汽车,谈不上发明创造,但是,十分切合北欧高寒多雪地区的需要,它也将在新技术革命中占一席之地。中国有几亿辆自行车,如果有物美价廉的新设计自行车问世,那谁也无法否认它对人类新技术革命的贡献。
新技术革命中基础研究的成果检验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仅靠技术发展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流,基础研究的进行将是许多高技术研究的前提,因此基础研究要不要大力开展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对基础研究的时间要求和检验标准的问题。
“基础研究产生知识无法检验”的说法,已逐渐被新技术革命的世界潮流所淹没,因为研究产生的是否是新知识只有通过国际检验才能鉴别,怎样才能检验基础研究的成果呢?这里提出一种“等效投资比较法”。
每项基础研究均可用成果来检验,其成果就是发表在国内外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刊物上的论文。随着各国面向世界总战略的发展,应逐步过渡到以在国际权威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和被引用情况为检验标准。
所谓“等效投资比较法”其主旨是科研成果的比较要在投资相等的条件下,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由于国内外研究基础、工业水平、物资供应和论文发表速度上存在着差距,以本国货币折算外币来比较投资不尽合理,国内外一些科学家主张,给他们的投资应有个折扣,但这个折扣(折算系数)不能过大。
我的关于新技术革命的系列文章至此止笔,仅以一孔之见抛砖引玉。我在法国、瑞典、美国和日本做学术报告时,都以“中国曾在一百二十年内(1780—1900)从世界最发达国家的行列跌入最贫穷国家的队伍,谁说中国将不能在一百年之内(1949—2049)重新跃入世界最发达国家的行列呢?”作为结束语,受到热烈的支持。是的,只要有共产主义和民族振兴的理想,有新时代的职业和社会道德,有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有发挥人的创造性的科学的纪律,有一大批人才,什么能挡住我们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