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初见成效 步履维艰——一年来苏联推行改革带来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5
第6版()
专栏:年终专稿

初见成效 步履维艰
——一年来苏联推行改革带来的变化
周象光
1986年是苏联大力倡导改革的一年,虽有阻力、困难和挫折,但经济形势已出现好转,开始扭转多年来增长速度缓慢的局面。据今年头十个月统计,工业产值增长5.1%,劳动生产率增长4.8%,国民收入增长4.3%,均超过年度计划指标。改革虽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改革之风已使苏联社会生活波澜初起,引来一些变化。
在年初举行的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社会和经济领域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同时坦率指出这首先是领导“失误”这一“主观因素”造成的。大会批判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与生产力“自动相适应”的观点,明确指出现行体制“已经过时”,其中“某些东西已成障碍”,确定了“根本改革”的方针。此后,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和法令,致力推进改革。
工业继续试验 农业初有起色
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改革试验,今年进一步扩大。参加试验的企业劳动生产率一般都有所提高,少数企业进行的在利润分配定额基础上自筹资金发展生产和社会福利设施的试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据《消息报》所作民意调查,被调查者认为本人所在企业真正有自主权的只占5.3%。调查认为,改革很少触及“生产的最主要的较深层次”,因为目前尚无改革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方案。改革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也带来或暴露了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业情况有所好转,粮食产量达二亿一千万吨,获得七年来最好的收成,农业产值年增长率超过五年计划指标的一倍。显然,由于农业政策放宽,推行集体和家庭承包制,实行加价征购超计划谷物,调动了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农工综合体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使三者共同关心最终成果。而准许农庄、农场出售30%的计划产品和发展集市贸易,也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有些地方,集体农庄进城开办饮食店,也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但从全局看,盈利达40%的农庄、农场只占总数的10%,农业亏损的局面尚未改观。
经济改革推动上层建筑的改革
经济改革的影响超出经济领域,推动了上层建筑的改革。今年,苏联扩大了地方苏维埃的权限,从而使地方当局在基本建设、消费品生产和发展服务行业方面发挥了主动性。在改革党的工作方面,要求各级党委把工作重点“转向做人的工作”,不要插手行政机构的职权;在选拔干部方面,试行了由群众评议的办法。今年6月还制定了高教、中专教改方针,认为只重数量忽视质量,专业分得过细,与生产、科研脱节等现象,是粗放经营方式在教育事业中的反映,因而提出实行教育、生产、科研一体化,三者之间实行合同制,以减少专业数量,造就基础知识广泛的专门人才。
在新闻媒介方面也出现了较大变化。批评、揭露性的报道明显增加。报纸开设专栏,让读者就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电视台举办了与群众生活有关的社会问题圆桌会议节目,由主管部门负责人现场解答。今年苏联当局关于停止“北水南调”工程的决定,就是采纳了群众意见后作出的,因而被认为是舆论的胜利。莫斯科市今年8月专门邀请记者开会,听取意见,并决定建立定期发布新闻的制度。
改革之风使文艺界空前活跃。抨击阻挠文艺改革的文章常见报端。电影工作者协会成立了冲突调查委员会,重新审查过去被禁映的影片和研究某些导演的“创作命运”问题。著名导演、影协新领导人克利莫夫认为,“不解决公正问题,就不可能走向未来”。戏剧界的改革也在试验中。一年来,舞台上出现了一些触及敏感问题的剧目。
成败在于排除障碍
苏共二十七大召开以来,苏共领导继续抨击阻挠改革的人和事,一再强调改革即革命,指出为了改革必须进行坚决的斗争。人们认为改革遇到的阻力是巨大的。数十年形成的庞大官僚机构和僵化的官僚主义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到当前的改革进程。虽然撤换了为数不小的一批领导人,但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却困难重重。据报道,甚至参加改革试验已达三年的中央部委,至今仍按老一套方式工作。有的虽然下放了部分权力,却又通过下达其它指令收回了权力。不少人因怕失去多年拥有的特权和地位,正顽强地“为他们的权力而斗争”。目前虽然正在号召精减机构,但许多地方习惯于官僚机构的领导方法,还在不断申请扩大编制和增设机构。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已渗透到各个阶层,形成僵化的是非标准,致使许多人对改革不理解并持观望态度。此外,今年石油跌价使苏联外汇收入减少,核泄漏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军备负担沉重。所有上述一切,对改革都起着制约作用。因此,尽管苏共主要领导人表示了很大的决心,苏联当局也宣称明年要全面推行改革,看来,苏联的改革还得以极大的努力排除各种阻力和干扰,在探索、试验的过程中一步步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