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动机与效果何尝统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5
第8版()
专栏:

动机与效果何尝统一
舒湮
历史无情,不论是传统的思想观念或圣哲的教诲箴言,都面临时间的考验,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受冲刷汰洗。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在很长时期内是作为“真理”而传播的。在历次运动中,它也曾作为整人的“棍子”,作为“天经地义”故入人罪的逻辑。
现在不再有人以这个教条吓唬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权力作为一武断是非的手段,已不足慑服人心了。
有许多事是由于不了解主客观力量的对比,因而进行了错误的判断,招致挫败;而一旦明了事物的真相并掌握其发展规律,形势即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这在天下大事以至日常生活中,也是习以为常的。
王明路线无视于敌强我弱的形势,和敌人硬拚,打碉堡阵地战,企图“拒敌于国门之外”,导致中央苏区的撤退,大军西征。以遵义会议为契机,毛泽东的英明领导扭转了劣势,从而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前者说明动机与效果的不一致,而后者说明执行了正确的政策和战略,因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无论前者或后者,同样表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与否,或此或彼,都有待于客观的认真分析而后能获得科学的论据。
正义的战争,并不一定必然胜利。历代农民起义,反倒是以失败告终的居多。能因他们的失败而污蔑其行动是非正义的么?孙中山自组织同盟会后,进行多次武装起义,从萍浏、钦廉、河口、广州新军兵变以至黄花岗诸役,无不以失败结束。辛亥革命虽建立了民国,但与袁世凯辈和西南军阀的斗争迭遭挫折,只有最后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第三国际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在总结了无数次挫败的教训,通过外部力量影响内部质的变化,从而壮大自己。这是动机与效果由于事物本身客观条件的变化,由不一致演化为二者统一的事例。
生活中这样的事理更是常见。一个十四岁的姑娘,因学习成绩不好,受到家长的指责和辱骂,以致自寻短见。这件事能仅从效果检查而判决家长以故意杀人罪吗?凡父母,莫不望子成龙,切盼孩子长大成人有出息。蓄意杀害亲生骨肉的事,是罕见的。这个小姑娘的家长也希望她学习成绩优良,但由于操之过急,采取了粗暴、生硬的方式,强迫女儿按照自己期望的那样去发展,而效果适得其反。这是违反了父母原来的动机。
一个幼儿误认灭鼠药为“糖豆”而吞食,结果中毒身亡。谁也不会认为这个幼儿是本愿服毒自杀的吧?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性,并不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虽然说明二者在主客观上完全一致的事例也是有过的),这就是我的动机与效果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