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6阅读
  • 0回复

略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条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6
第5版()
专栏:

略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条件
俞吾金
从我国现有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来规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基本任务,这是《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一个特色。它体现了我们党以及整个《决议》的求实精神;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把握住这一点,将使我们的理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真正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一)
我们这里所说的“历史条件”是指什么?《决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段话中的第一句特别重要,它科学地规定了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时期的根本性质,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为了准确地把握这一历史条件,我们在思想上必须做到“三个区分”:
一是把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严格地区分开来。经过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二三十年的曲折发展,特别是五十年代末的“共产风”和“文化大革命”对“按劳分配”的批判,在区别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差异这一点上,总的来看,我们现在的认识是比较清醒的。但也不能说前些年有关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宣传,对“历史条件”的认识都是准确的。
二是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严格地区分开来。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是一个由初级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它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以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既有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因素,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刚脱胎出来的那个社会的痕迹,即种种非社会主义因素。看不到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不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加以区别,在现阶段想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搞得纯而又纯,这不仅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也是有害的。
三是把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严格地区分开来。我们正在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我国不光存在着一般意义上的“旧社会痕迹”,而且还具有封建思想影响深,以及小生产者意识根深蒂固等特点。这一“历史条件”的特殊性,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出发点,也是不可忽视的。
准确把握“历史条件”,历来是共产党人制定战略和政策的出发点。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住面临的特定历史条件。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这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二)
正是从上述历史条件出发,《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侧面——理想道德建设,作出了合乎实际的阐述。
先看理想建设。《决议》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不同层次的理想:一个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它是共产党人的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与精神支柱;另一个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者的关系是: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而最高理想则是共同理想的最终归宿。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党的最高理想而奋斗。这样,就把理想建设奠基于现实的历史条件的基础上,使理想与我国全体人民的利益、需要和愿望紧密地结合起来。
有的同志认为,讲理想建设,自然是讲“最高理想”,怎么又提出一个“共同理想”?其实,光讲“最高理想”,看起来彻底得很,实际上却忽视了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这就势必脱离实际,脱离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决议》提出“共同理想”,并把它置于“最高理想”之前是完全必要的。
再看道德建设。也正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条件出发,《决议》提出了“在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的原则。首先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按劳分配”,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历史条件下,全民范围的道德建设应当肯定由此而来的人们在分配上的合理的差别。其次指出,道德建设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在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的同时,也讲了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等。这样就能联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再次指出,封建道德在我国影响很深,今天我们的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特权思想、专制作风、拉帮结伙、男尊女卑等,本质上都是封建遗毒的反映。此外,由于半殖民地社会历史条件而产生的奴化思想,以及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并与封建意识相结合,因而从社会生活各方面克服这些腐朽思想道德的影响,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谁如果认为,道德建设可以无视实际,那就错了。这实际上脱离了特定的历史条件,成了“空中楼阁”。只有坚持从现实出发,紧紧把握住当前的历史条件,这样的道德建设才是实实在在的,有实际效益的。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另一个侧面,即教育科学文化的普及与提高,也同样需要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
在当前乃至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在教育科学文化方面还是相对地落后的。这是一个现实的历史条件。正是从此出发,《决议》强调要下大决心用大力气,把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其它有益文化学到手,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发展。
有的同志对引进国外人文科学方面的文化思潮表现出种种顾虑和怀疑,认为在人文科学方面只要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就行了。列宁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中早就批评过这种观点。列宁写道:“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以为,被整个现代社会置于愚昧无知和囿于偏见这种境地的千百万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只有通过纯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这条直路,才能摆脱愚昧状态,那就是最大的而且是最坏的错误。应该把各种无神论的宣传材料供给他们,把实际生活各个方面的事实告诉他们,用各种办法来影响他们,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唤醒他们的宗教迷梦,用种种方法从各方面使他们振作起来。”(《列宁选集》第四卷第605—606页)那种认为只要通过纯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就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的想法,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化对立起来了。这些同志恰恰忘记了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的基础上诞生的。另外,国外的科学管理技术和人文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引进前者而排斥后者也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国外的人文科学研究也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我们借鉴。当然,在文化引进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消极的因素,但这决不能成为反对文化引进的借口。应该看到,在我国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只要不空谈教育科学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就必须把这方面的工作与对外开放,与文化引进紧密地结合起来。
邓小平说:“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邓小平文选》第114页)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何思考,都必须建立在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条件之上。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我们才能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宏观决策和各项具体任务的贯彻和实行中获得预期的效果,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地引导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跃发展。这正是《决议》向我们昭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原载《解放日报》,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