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1986年西方经济的回顾与前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6
第7版()
专栏:岁末回顾

1986年西方经济的回顾与前瞻
陈宝森
1986年西方国家经济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在低通货膨胀下的低速增长,它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回升的时间拉长。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国际协调,从而增强了自行调节的能力。但西方经济目前还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估计1987年仍是低速增长局面。
1986年的西方经济是在得失参半,忧喜交加的复杂情况中度过的。年初的油价暴跌,美元贬值曾在西方激起一片乐观情绪,然而人们期待的有力回升并没有出现,从全年看,基本形势是增长缓慢。
作为西方经济火车头的美国,今年头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分别为3.8%,0.6%和2.9%。政府目前对今年经济增长的预计已由3.2%调低到2.6%。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石油生产部门遭受打击较大外,主要是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过大,前者由1985财政年度的二千一百一十九亿美元上升到今年的二千二百零七亿美元,后者估计可能超过去年的一千四百八十四亿美元。失业率继续盘旋在7%上下。好的方面是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以下的低水平。
西方第二经济大国日本从石油降价中获益不小,但被日元升值的不利因素所抵消,今年一季度出现了十一年所没有的负增长。民间预计今年的实际增长率可能在2.4%—3.2%之间,低于去年的4.6%。影响国际经济平衡的巨额贸易顺差继续上升,上半年已达三百四十四亿美元,预计全年将大大超过去年水平。
相对而言,西欧经济的发展比较扎实、平稳。石油降价和美元贬值给西欧带来的好处较多。据估计欧洲经济共同体今年的增长率约为2.5%,略高于去年的2.4%,失业率将由去年的12%降至今年的11.7%,通货膨胀率将由去年的5.8%下降到今年的3.7%。在西德甚至出现通货膨胀的负增长。
纵观今年西方经济形势,可明显地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由国家干预到国际干预
自从美国经济回升势头明显减弱之后,里根政府不得不一反原来的放任自由政策而对经济加强了国家干预和国际干预。继去年9月五国财长会议决定大幅度调低美元汇价之后,今年从3月到8月联邦储备委员会已连续四次降低贴现率以刺激经济增长。但是里根政府认为要减少美国贸易逆差单靠美元贬值是不行的,必须促使日本、西德加速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才能给美国商品找到出路。于是在东京七国首脑会议上美国抛出了对西方盟国“九项经济指标”进行集体审查和监督的所谓“贝克计划”。其侧重点是要求日本、西德等盟国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以适应美国需要,美国对自身经济政策的调整如解决赤字,稳定汇价等则只承担了有限的义务。尽管如此,这个计划还是为其它六国所接受。今年美国同其主要盟国围绕着降低利率问题多次发生争吵。美国担心利率降低过快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外资回流,强烈要求日本、西德也降低利率相配合。而日本、西德从本身利益出发不希望在降低利率上走得太远。经过反复磋商,10月底日本终于同意把贴现率降到3%,美国则以降低赤字预算,顶住国内贸易保护主义作为回报。在汇率问题上双方也达成了一定妥协。这些事实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上既存在激烈的矛盾和竞争,同时互相依存、彼此协调的趋势也在加强。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西方国家的应变能力和自行调节能力。
席卷全球的金融热
1986年国际间的资本流量继续大大超过贸易量。金融市场一片繁荣。在东京出现了少见的金融热;在伦敦发生了金融城的“大爆炸”,在纽约今年元旦取消了规定储蓄存款利率上限的条例,金融业务更加红火。金融市场的繁荣和生产、贸易的不景气形成鲜明对照,反映了西方世界生产资本过剩,急于寻求出路,因而转向金融活动的趋势。在美国和日本都有许多制造业公司转向或兼营金融业务以弥补生产领域利润的下降。促使金融业繁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六年前自美国开始的对金融管制的松绑,使其它国际金融中心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持自己的优势地位。伦敦改变古老传统,允许顾客不经证券经纪人直接购买股票以降低佣金;日本金融市场由闭锁政策转向允许外国公司参加东京证券市场活动的方针;欧洲共同体决定从明年起在十个国家间取消对越过国界进行金融交易的限制,都是为了顺应这一潮流。此外,证券业务的电脑化也大大提高了金融业务的效率。金融热还反映了西方资本国际化和金融业务一体化的趋势正在加强。它的好处是提高了国际资本的融通能力,但是它也助长了投机活动,增加了西方经济的不稳定性。
低通货膨胀下的低速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自1982年11月走出谷底至今已持续增长四十九个月,看来明年发生衰退的可能性也不大。就国民生产总值从低点到高点的经济周期长度说,这次回升时间高于战后前八个经济周期四十五个月的平均长度。其它六个主要西方国家除意大利复苏较迟以外,英、法、西德、加拿大走出谷底的时间也都达到或超过了四个年头,而以日本经济持续增长的时间为最长。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石油降价等外部有利因素的作用;另方面也是同近几年西方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分不开的。无论是里根总统还是撒切尔夫人所实行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其结果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也对经济增长起了抑制作用,加上各国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更加重视效益和质量,使得西方主要国家出现了低通货膨胀下的低速增长局面。这种低速增长使复苏的时间相应拉长。
1987年西方经济形势如何?首先要看美国。当前对美国经济的有利因素如石油价格疲软,美元汇率低平,利率较低,通货膨胀尚能控制等等仍然存在,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公众债务沉重,投资不旺,贸易摩擦加剧,而最大的难题还是巨大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扭转。这些都会对经济的下滑起推动作用。如果各种因素不发生新的大变化,估计明年可能仍将维持2%以上的增长率。至于日本、西欧国家也将大体保持低速增长的趋势。(附图片)
主要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