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油价暴跌始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6
第7版()
专栏:岁末回顾

油价暴跌始末
陈悠久
互不相让竞削价 原油价一落千丈
1986年是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的一年。在世界石油产量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加上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同某些非欧佩克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一场油价战便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迅猛展开。当去年12月欧佩克宣布实行维护其世界市场合理份额的新战略之后,英国率先提出挑战,从去年12月中起即削价售油,到今年2月初,北海原油价格已从去年11月的每桶三十点五美元暴跌至十六点九美元,4月1日再跌到九点一五美元。紧接着,其它产油国也竞相降价售油。结果,在短短三个多月油价便下跌了约70%。
尽管4月初以后曾出现过短暂的休战,英国和美国原油曾一度回升至十四点一五以至十七点一六美元一桶,但5月下旬又烽烟重起,到7月份,每桶油价曾一度跌至六到九美元的谷底,仅为去年11月油价的24%—30%。
冰冻三尺寒非一日 价泻千里事出有因
早在1983年春,油价战曾有一触即发之势。其所以得以避免主要是欧佩克实行“限产保价”政策和沙特阿拉伯充当“机动产油国”以平衡供需的结果。但是近年来非欧佩克产油国石油产量大增并削价售油,使欧佩克市场占有额剧降。为扭转这一趋势,在一再呼吁非欧佩克国家减产仍无效之后,欧佩克便不得不放弃“限产保价”政策而实行维护自身合理市场份额的“增产保额”新战略。其结果使市场供应每日过剩二百万桶以上,这就必然导致石油供应过剩,形成竞相降价并从而使油价暴跌。
此外,近年来出现的现货交易剧增和库存量扩大等新变化,以及买方心理因素和市场投机活动,也对油价暴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上述因素的出现,归根到底,则是七十年代两次油价暴涨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结果。两次油价暴涨使世界各地出现了找油和采油高潮,加上西方国家采取节能措施,加速发展替代能源,并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导致石油消费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剧降。结果,国际石油市场发生了需求绝对量不断缩小而生产能力却不断扩大的结构性变化,日供应能力过剩量高达二千三百万桶。此外,欧佩克以外地区石油产量激增必然增强了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市场竞争力,加剧了油价战。
西方国家喜忧不同 第三世界失得各异
油价暴跌对西方工业国的经济影响是有利有弊,就近期而言,是利大于弊。它使西方国家直接减少了五六百亿美元的石油支出,有利于它们改善国际收支,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利率,从而也有利于它们提高经济增长率。然而,油价暴跌也使英国和挪威的石油收入剧降;使西方石油公司的利润暴跌;使英国和美国一批成本高的油井关闭,从而导致产油量下降和石油工人大批失业,与石油有关的行业衰退。它还使世界石油勘探投资减少,并削弱替代能源的竞争力,从而为另一次石油危机创造条件。此外,它还大大削弱了第三世界产油国的进口能力,加重了它们的债务负担进而危及西方国家的金融体系。
至于发展中国家,油价暴跌近期受损失最大的当然是产油国,特别是欧佩克。据估计,今年欧佩克国家石油收入要减少五百亿美元。不过,由于增产幅度不同,各国石油收入减幅也十分悬殊。石油收入剧降,使原负债国雪上加霜,发展计划受阻,经济陷入萧条;即使石油富国也不得不紧缩开支,停建缓建许多工程项目,解雇大批外籍劳工和精简机构。对于第三世界石油进口国来说,油价暴跌将使它们多少受益,估计可减少二百亿美元的石油支出,从而有助于提高其经济增长率。
产油国和衷共济 求合作前程有望
欧佩克实行“增产保额”新战略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油价战无休止地打下去,而是要促进所有产油国合作,共同减产,维护市场和价格的稳定。因此,一年来,欧佩克力挽狂澜,不仅多次召开会议,协调政策,而且还与非欧佩克产油国频频对话,以期早日结束油价战。现在,这一切努力已见成效。几乎所有的产油国都深感只有共同减产以维护市场稳定才是出路,并且欧佩克成员国已先后达成减产促价的8月临时协议和10月延期协议,而非欧佩克产油国也相继主动减产,从而使油价迅速反弹至大约十五美元一桶,油价战也大体告一段落。同时,欧佩克在沙特阿拉伯倡议下还制定了产量配额依据和恢复官价的计划,并受到其它成员国的欢迎。在12月20日结束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第八十届部长级会议上已通过协议,决定自明年1月1日起恢复固定油价制度,每桶油价为十八美元。为实现这一价格目标,决定明年上半年把欧佩克目前每天一千七百万桶的总产量削减为一千五百八十万桶。可以预料,1987年将是油价稍有回升并获得相对稳定的一年。(附图片)
难以招架            苗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