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重现民族瑰宝的光辉——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7
第8版()
专栏:音乐舞蹈

重现民族瑰宝的光辉
——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观后
阿斯
  虽是岁末隆冬,但北京的文艺舞台却是一派盎然春意。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的参加者们——一个个鲜为人知的业余艺术工作者,对艺术圣殿门扉的执著叩击,让我们看到了群众文化潜质的萌动,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勃勃生机。他们精湛的表演、创造性的劳动,重现了民间艺术这一民族瑰宝的灿烂光辉。
质朴、健美、散发着袭人的泥土芳香的民间音乐舞蹈比赛,首先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淳厚的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扣动了观众的心弦,激起了情感共鸣和心灵谐振。如吹打乐合奏《花鼓灯锣鼓》、《毕兹卡的节日》分别表现了淮北人民和土家人民粗犷、奔放、豪迈的性格;唢呐独奏《醉园林》、迪里塔尔独奏《艾介木姆木卡姆》选段技巧娴熟、风格浓郁,使人沉醉;杨爱珍、白音查干、金英淑的独唱,纪卓媛、韩显伟的民歌对唱音色圆润、声情并茂,表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较高的音乐素养;集体舞《安塞腰鼓》欢快炽烈,龙腾虎跃,一派火红;集体舞《打歌》用新的形式、新的结构把土家族民间传统节日舞蹈带到了舞台。正是这种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纯情的自然流露,使民间艺术发出了奇特的光芒。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安塞腰鼓》、《打歌》、《七星灯》等作品,在反映民族意识形态和心理素质的同时,还不断为时代的特定风范所潜移默化,加工、改编过程中自觉甚至不自觉地协调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寻觅历史与当代的契合,使固有的素材和表现方式在新的寻求和主题思维中得到某种超越和升腾,从而使作品在素朴的原色中闪现出新的晶莹之光。
对于民间艺术,保持原色,保持民间特点,保持朴素的本来面目自然是传统方向。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变、人类文明的递进,民间艺术向现代文化的靠近,也已成为势所必行。舞蹈《元宵夜》,采用山西民间舞蹈“二人台”、“永济对秧歌”、“踢鼓子”的风格、动律,进行加工、创造、夸张、变异,融入现代意识,既保持原有动作的特殊韵味,又不拘泥于动作原型的堆砌、复现,成功地塑造了“正月十五闹红火”的特定环境中一对朴实、憨厚、机敏、活泼的乡村青年动人的艺术形象。三人舞《担鲜藕》则在形式美的创造和舞蹈语汇的出新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轻盈、欢快的拟人鲜藕与赶集姑娘的欣喜、雀跃,映衬出了美好的生活情趣,两者浑然一体,相映生辉。
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我们还看到了群众文化、民间艺术向纵深开拓的可喜现象。传统的群众性的民间艺术,伴随着文化岩层的开掘,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革。人们将愈来愈不满足自娱和观赏这些浅层次的接受方式,而是期待着高层次文化的渗入,期待着自己的审美情趣、文化观念能从中得到启迪。民间艺术只有顺乎这种必然趋势,才能“生命之树常青”;只有在创造意义上实现更高一层的审美价值,才能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然而,由于社会历史发展与文化结构的差异,文化心理结构的相对开放与封闭,使传统文化的潜结构,即传统文化的强大惰性,在我们民族心理积淀中已经形成了超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维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民间艺术的提高工作上切不可急于求成,过于急躁。我们应该把群众性和创造性、传统和现代化、普及和提高结合起来,两者皆不偏废。
目前,我国的群众文化工作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远远不适应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大多数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依然处于“缺吃少穿”的境地。这一方面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文化状况所致,但同时也与一些部门,特别是一些领导的轻视态度相关联。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实际上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如果我们今天不抓紧群众文化工作的建设,那将极大地妨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百年之后,我们必将为后人所责备。(附图片)
荣获一等奖的三人舞
《担鲜藕》 肖引章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