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科学夫人”蒙塔尔奇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8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科学夫人”蒙塔尔奇尼
郁泉锡
罗马,金叶铺地,秋意甚浓。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正在充满鲜花和温馨的家中阅读小说。这是她工作之余的唯一嗜好。突然,从斯德哥尔摩打来电话通知她,她同美国生物学家斯坦利·科恩共同荣获1986年诺贝尔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神经生长基因方面的重要发现。
半小时后,静谧的家里立即热闹起来。亲友、同事、学生、记者纷纷登门拜访,一份份贺电雪花般地飞来,电话接连不断……她,回想起坎坷的经历,抑制不住内心波澜的起伏,双眸湿润了。
蒙塔尔奇尼1909年生于意大利都灵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她有两个妹妹。父亲管教严厉,但仅仅为了她们将来能当好家庭主妇。一个妹妹和她却有自己的理想,象两只无畏的小鸟,偏要远走高飞。妹妹爱好艺术,喜爱绘画。她呢?想当医生。可是谁能想到,法西斯专制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竟使全家受尽迫害。1936年蒙塔尔奇尼从大学医学系毕业,法律规定既不准她在大学任教,又不准开业就医。祖国浊沼横潦,她的前程浓雾弥漫。她陷入了痛苦与失望之中。十年后,她受一位美国教授的邀请,怀着前途茫茫的心情前去大西洋彼岸,在路易斯维尔一个实验室工作。在美国先后二十三年,直到1969年才返回意大利。在美国,她结识了斯坦利·科恩,他们紧密合作,早在1952年就发现“神经生长基因”。这是他们在研究鼠胎中偶然发现的。这一发现揭示了细胞生长和演变的规律,为治疗神经退化症、巴金森氏症、早发性痴呆症等疾病带来了希望,为基因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可是,长期以来这一发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愤忘食的研究成果在知识的海洋里默默无闻。直到几年前,神经生物学才成为各国努力攀登的前沿科学高峰。
神经生长基因的发现浸透着蒙塔尔奇尼的坚韧不拔意志。科学的道路上充满着荆棘,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业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当祝贺的人们来到她身旁时,她想到的却不是这一切,而是同她一道呕心沥血日夜奋战的同事。她滔滔不绝地谈起与斯坦利·科恩“常常带着焦急、忧虑和难以置信的心情观察显微镜下的微妙变化……”就这样,整整探索了二十年。她说,“我只做了生活中我乐意做的事,功劳应归于与我一起研究的其他科学家”。意大利记者写道,“在一个同行之间常常嫉妒、敌对的世界里”,她那种文人相敬、功高而不居功、誉高而不恋誉的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前去采访的记者问她,还有什么要说的。她思索了片刻,严肃地说:“有件事要告诉青年人。种族歧视毁灭了我当医生的理想,但是,回头看,困难与障碍不全是坏事。逆境给人以压力,可以催人奋进。一个人肚子不饿就没有胃口吃面包。青年人面临困难和荆棘,我并不耽忧。担心的倒是他们一帆风顺。”
她说,她的斗争不限于以显微镜为武器,“从来不愿关门搞科学,在象牙塔里研究生物”。美国黑人争取人权斗争道路上留下她的足迹;意大利主张男女平等的呼声中有她的响亮声音。在一次题为《女科学家与妇女解放运动》的报告会上,一位大名鼎鼎的社会学家提出了所谓妇女从事科学与男人征服科学的道路是对立的理论。她引证了在美国生活期间女科学家吴健雄对她讲过的一句话:“我不信原子、核子、分子只会喜欢男人而不喜欢女人去研究它们。”她旗帜鲜明地指出:“男女从事科研没有任何区别!”她认为,一个国家的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妇女参加工作的百分比来衡量;多少世纪以来,多少出类拔萃的女杰被关闭在科学大门之外?多少女人的智慧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变成人类的财富?她愤慨地说:“实在太痛心了!”
意大利人亲切地称呼这位七十七岁高龄的科学家为“科学夫人”。意大利一项民意测验评蒙塔尔奇尼为1986年意大利“最理想的妇女”。古稀之年,她仍在意大利国家科研委员会实验室里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研究。最近,委员会主席宣布成立“神经生物学实验研究所”,这是她二十多年来的宿愿。她准备与斯坦利·科恩平分四亿里拉的诺贝尔奖金,再把自己的一份献给生物研究和从事科研的年轻人。她说:“诺贝尔奖金并没有给我带来奇迹”,从神经生长基因的发现到有效的治疗应用还有距离。学海无涯,“我仍要在密林中探索,在组成人的神经系统一千亿个细胞的密林中探索、发现和创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